细菌大迁徙:达尔文那一套又不管用了
前沿·聚焦
细菌大迁徙:达尔文那一套又不管用了
——21世纪“造物”技术有了理论工具
很多人把达尔文的“物竞天择 , 适者生存”奉为圭臬 , 但也有人并不相信生物进化论以及后来的社会达尔文主义那一套 。 至少 , 它并不能完全解释这个世界的运行 。
比如 , 一个受精卵分裂出的40万亿细胞 , 是如何有序形成各个组织器官 , 并最终发育为完整人体的?同一片森林里的上百种生物 , 是如何抢占生存空间 , 以构成复杂而稳定的生态系统的?尽管进化论指出了生命的演化规律和发展方向 , 但多细胞生物“按需制造”的原理 , 至今仍然是一个谜题 , 而同一环境下的物种多样性 , 也难以被一句“物竞天择”解释清楚 。
如今 , 科学家又找到一个反例:微观世界里的细菌大迁徙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刘陈立所领导的科研团队 , 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华泰立的团队合作 , 历时5年发现 , 在细菌的迁徙过程中 , 并非“快”胜出“慢”淘汰 , 而是每种生物都对应着一个最优的扩张速度和策略 , 据此算出生物迁徙进化策略的定量公式 , 以其解释生物多样性并为未来的“造物”提供工具 。
前不久 , 这一被认为“基础研究领域重大突破”的成果 , 以长文形式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发表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赵国屏评价道:这一原创新工作所揭示的规律 , 对于物种进化 , 特别是物种内部微进化理论的发展 , 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意义 , 也是实验性进化研究的一次生动范例 。
“抢地盘”不光靠“跑得快”
非洲动物大迁徙是自然界的一大奇观 , 每年数以百万的动物分为前中后“三军”向北进发:打头阵的 , 是20多万匹野斑马 , 紧跟其后的 , 是百万头角马 , 殿后的 , 是50万只瞪羚 。 在此期间 , 还有40万个新生命加入队伍 。
将这样的大场面“搬进”实验室 , 把动物替换成细菌 , 放进培养皿 , 便成了刘陈立团队研究的对象——细菌大迁徙 。
刘陈立告诉采访人员 , 根据传统的研究结果 , 为了应对环境的变化 , 生物通过迁徙获得营养或新的生存环境 , 在迁徙过程中走在最前面的生物 , 具有优先选择权 , 可以选择可口的食物 , 也可优先占领某一片领土 , 似乎“越快越好”就是最优的生存策略 。
相应地 , 在细菌迁徙的竞争中 , 想要占领最大疆域 , 也是扩张速度“越快越好” , 不同细菌“单独奔跑”的情况下确实如此 。
然而 , 不同细菌“同时奔跑”的时候 , 出人意料的事发生了 。
在探究细菌迁徙的前期实验中 , 刘陈立团队设计了4种培养环境 , 在每种环境中反复“演绎”细菌迁徙过程 , 各重复50个循环后 , 科研人员惊奇地发现:菌群的迁移速率呈发散状变化 , 占领外围的菌群越“跑”越快 , 而占领中心的菌群 , 则不断放慢“脚步” 。
结果显示 , 不仅“快菌”有优势 , “慢菌”也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间 。
“这一现象出乎我们的意料 , 在均一环境下 , 一般认为‘先到先得’ , 速度变慢则意味着被淘汰 , 此前领域内的研究也都未注意到‘运动速度慢’竟然也有其优势 。 ”刘陈立认为 , 这些现象说明 , 细菌在空间扩张过程中 , 不只是采用了“加快运动速度”这一种策略 , 还有其他因素决定着“最终版图”的分布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