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大迁徙:达尔文那一套又不管用了( 二 )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定量生物学中心教授欧阳颀听闻这一实验结果十分欣喜 , 在他看来 , 这个工作在针对微观生态进化的“时域”与“空域”定量与系统研究方面跨了一大步 。

  “在缺乏定量可控的实验情况下 , 达尔文的进化论无法发展出能够做出定量预测的理论 , 因而是不完整的 。 尤其是复杂时空变化的环境下 , 多物种的竞争与适应策略 , 更是进化理论研究的难点 。 ”欧阳颀说 。

  如今的这一成果 , 很明显有了突破 。

  欧阳颀说 , 这一成果利用细菌的迁移和繁殖等基本生命参量 , 研究了不同细菌种群在不同领地上的定居、生长、繁殖后代能力 , 以及适应力的演化规律 , “与通常认为的‘先到先得’策略不同 , 特定领地上定植能力最强的细菌不是跑得最快的 , 而是不同的领地对应着一个最优的扩张速率 。 ”

  菌群大战“暴露”迁徙规律

  更为重要的是 , 刘陈立团队并没有停留在现象的表面 , 而是继续往下走 , 走向理论解释 。

  在他们看到“先到不先得”这一违反直觉和常理的实验结果后 , 科研团队利用非线性动力学模型 , 推导了一个简单的定量关系:通过经典的“两两竞争”实验和数学模型分析 , 发现一个种群所占空间大小和区域位置 , 与其竞争者的迁移速率有着明确的定量关系 。

  刘为荣是刘陈立的博士生 , 也是这一成果论文的第一作者 。 他告诉采访人员 , 为了找出菌群“攻城略地”的关键因素和共性规律 , 科研团队在后期设计了“两两竞争”实验 , 让运动速度不同的两个菌群 , 在同一起点“同时扩张” , 结果 , 依然让人意外 。

  一个非常特别的分水岭出现了 。

  具体来看 , 两个菌群出发后 , 菌群数量的空间分布 , 渐渐地出现一个转折位置 , 在这里双方“势均力敌” 。 在该位置以内的空间 , “跑得慢”的菌群占有优势 , 一旦超出这个位置 , “跑得快”的菌群则以快取胜 。

  随后 , 科研团队将“细菌大战”的实验 , 扩展到3个菌群 , 结果形成了两大分水岭 , 由慢到快运动速度不同的菌群 , 从内而外各自占据了优势空间 。

  刘为荣告诉采访人员 , 在经过5组的进化菌群和合成生物学改造菌群的反复竞争实验 , 结果证明 , 这一现象具有普遍性 。

  她将这一情况记录下来 , 团队总结认为:在整个细菌迁徙的过程中 , 每个菌群都有着自己的“扩张策略” , 根据想占领的空间面积及位置 , 调控各自的迁徙速度 , 最终构成“各占一隅”的稳定格局 。

  找到迁徙进化的规律后 , 刘陈立团队根据模型计算和实验验证推导出定量公式 , 包含生存面积、运动速度、生长速度这三大关键因素 。 根据这一公式 , 科学家便可以在已知空间大小的条件下 , 算出迁徙进化的最优策略 。

  “这个漂亮的工作 , 示范了复杂生物过程背后存在着简单定量关系 。 ”欧阳颀说:这种细菌种群对领地的竞争 , 可被认为是一种空间上的“博弈游戏” , 作为游戏玩家的细菌 , 将迁移速率作为一个策略 , 迁移速率稳定的平衡态 , 类似于博弈论中的纳什均衡 , 也就是说从这个稳定策略中偏离的任何玩家 , 都不会得到任何利益 。

  “造物”技术获强大工具

  “这就为解释同一生态环境条件下 , 物种多样性的产生提供了启示 。 ”刘陈立说 , 此前的生态学理论大多认为 , 所处生态环境的不同 , 是导致物种多样性产生的原因 , 如今这个定量规律 , 则揭示了不同物种 , 依据不同生长速度和运动速度 , 抢占各自的生存空间的奥秘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