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科研狗”: 向“日常崩溃”说不

  “让人崩溃的是 , 我们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跑‘仿真’ , 大家眼巴巴等了好几个小时 , 结果 , 电脑死机了……”东南大学的杨述焱向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采访人员讲述科研经历时说 。

  她和小伙伴们的作品——揭示太空中力的特性的力学测量系统 , 在刚刚结束的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中获得了特等奖 。 谈起实验成功的情景 , 另一名队员孙东杰不慌不忙地说:“也没特别兴奋 , 可能在研究过程中‘热血’已经耗光了 。 我们‘日常崩溃’ , 每次都是崩溃很久之后才能取得进展 。 ”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采访人员发现不少“科研萌新”都有和他们一样艰辛的经历 , 不论文理 , 也包括在国外读书的同学 。 “导师每次见到我的第一句话都是‘你还活着呢?’”在美国一所高校读翻译学博士的李玲(化名)苦笑着说 , 特别是每到期末临近 , 她都得靠咖啡和一种维生素片“续命” 。

  一些“日常崩溃”的年轻人在网络上调侃自己是—— “科研狗” 。 除了在彼此的“绝望瞬间”中寻找共鸣 , 大家也经常抱团取暖 , 分享攻略 。 为了破解科研崩溃症难题 ,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采访人员采访了十数位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 并且针对大家最苦恼的几个问题 , 向一些导师和同学征集了几张“药方” 。

  失败失败就好 科研是什么?

  某实验室有句名言:理论就是你什么都知道 , 但什么都不奏效 。 实践就是什么都运转得好好的 , 但你不知道为什么 。 在我们实验室 ,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什么都不奏效而且没人知道为什么 。

  “实验做到晚上10点多 , 怎么都不对 , 我们立刻召集大家检查试剂 , 一个个看成分有无问题 , 但就是查不出来 , 我们只好一直反思自己的操作 。 最后竟然发现是那台仪器有问题 , 别人用这台仪器也做不对 , 换了别的仪器就好了 。 这是个Bug(漏洞)……”

  因为做“挑战杯”项目要研究一种新型材料 , 西安交通大学学生刘一菲在本科阶段就直面了科研的挑战 , “捂脸哭”的表情包也就此成为她的生活写照 。 她渐渐发现 , 原来失败与科研常相伴 。

  但并非所有人都能很快意识到这一点 。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海霞认为 , 年轻人时常感到悲催的一大根源正是:“不识庐山真面目 。 ”

  “在硕、博之前的学习经历里 , 学生学习的知识大多数是已知的 , 比如有教学大纲、固定知识点 , 考试也有大纲和答案 , 但科研探索的是未知的东西 , 特别是在理工科的实验中 , 失败是常态 。 只是刚入门的学生有时无法接受这个变化 。 ”

  “学生们以前经历失败的考验太少了 , 其实这才是科研的真面目 。 ” 张海霞说 。

  为了帮助初出茅庐的“科研萌新”尽快接受现实 , 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崇茹 , 开了一张名为“大家一样难”的药方 。

  刘崇茹自己就曾是一名科研崩溃症的“晚期患者” , 读博的压力曾让她好几个月都处于失眠状态 。 而现在她经常笑哈哈地分享自己和一些科研名人的绝望瞬间 , 告诉学生:如果一个博士生没有经过从崩溃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过程 , 要不就是你特别牛 , 要不就是你的研究太简单了 。 痛苦的磨练几乎不可避免 , 所有人都要经历这个过程 。 换句话说 , “你没有更难 , 大家都一样难 。 既然大家都会经历这个过程 , 那就安心迎接它到来吧” 。 刘崇茹觉得这样解释“或许能够让同学们释怀一些”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