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京学院丨民办院校如何摘得国家大奖?

西京学院丨民办院校如何摘得国家大奖?
文章图片

图/西京学院的科研人员指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
11月3日 , 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 。 西京学院作为参与完成单位申报的两项成果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 这两项国家级科技奖项实现了学校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零的突破 , 打破了民办院校“科研不强”的现状 , 用科研点燃了学校创新的引擎 。
科研引领 定位创新
【西京学院丨民办院校如何摘得国家大奖?】 “我们终于实现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零的突破 ,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 我们足足奋斗了27年!”主管科研工作的西京学院副校长黄文准说 。
科研创新是需要积累的 , 不能一步登天 , 没有27年的积累 , 不可能一朝突破 , 一路走来的艰辛黄文准最清楚 。 1994年 , 当西京学院提出要以科研为本、工科立校时 , 质疑的声音不绝于耳 。
“民办院校搞什么科研 , 你们拼得过人家公办院校吗?”
“做科研得有项目、有资金、有人才、有设备 , 你们有吗?”
“行了!别花这冤枉钱了 , 有钱就多盖几栋楼 , 多招点儿学生 。 ”
……
“别人越质疑我们 , 我们就越要坚持到底 。 科研是一所高校的基本职能 , 高水平的教学需要高水平的科研作支撑 , 科研是任何一所高校不能输也输不起的 。 ”黄文准坚定地说 。
目标确定就全力以赴 。 科研经费欠缺 , 就从办公经费里挤 , 全力保障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 实验实训场地和设备不够 , 就分次分批配足、配齐、配好 。 科研人员不足 , 就面向全国、全球招贤纳士 。
27年来 , 西京学院大力实施科研强校战略 , 立足陕西 , 服务区域经济 , 积极开展综合型、特色化、前瞻性的研究和社会服务 , 服务中小企业发展 , 为中小企业培养更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 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 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民办院校科研发展之路 。
西京学院丨民办院校如何摘得国家大奖?
文章图片

聚才引智 助力发展
发展是第一要务 , 人才是第一资源 , 创新是第一动力 。 事业因人才而兴 , 人才因事业而聚 。 人才从哪里来?除了自己培养外 , 西京学院还筑巢引凤 , 借八方之力 , 聚天下英才 。
2015年 , 学校设立高层次人才引进办公室 , 按照“高端求才、海外聚才、校际引才”的工作思路 , 以开放的政策吸引人才 。
2016年3月 , 学校制定了《西京学院“人才特区”三年行动计划》 , 走进十多所海外名校、科研院所 , 邀请高层次人才加盟 。
学校将2017年确定为“人才工程年” 。 同年 , 陕西省首个民办高校院士工作室——何积丰院士工作室在西京学院成立 。
积极开放的人才政策 , 吸引了一批高水平领军人才、专家、教授参与学校的科研团队 。 现在的西京学院有博士教师304人 , 其中包括院士、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23人 , 拥有陕西省“三秦学者”创新团队1个、陕西省教学及科研团队9个 。 这些高层次人才和团队的加盟 , 为打造学校优质科研团队和师资队伍奠定了良好基础 。
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 最好的环境是良好的体制机制 。 学校先后制定了《西京学院引进优秀博士政策办法》《西京学院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办法》等文件 , 理顺科研管理的体制机制 , 全力打造学校的“人才特区” 。
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王祖良教授表示:“西京学院积极为科研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 不断完善人才评价机制 , 遵循科研规律 , 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和资源调度权 , 同时鼓励更多教师投身于原创性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 以‘十年磨一剑’和‘甘坐冷板凳’的精神 , 在关键核心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 有目标、有平台、有团队、有服务、有待遇的科研氛围 , 充分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