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临近年底 , 总结今年的饮料市场 , 一款坚持了十年、一度被称最“寡淡无味”饮料之一的东方树叶 , 不仅全年迎来翻倍级增长 , 而且成了年轻人追捧的饮料 。
茶 , 本来是中国国饮 。 但将“茶”装入瓶子 , 使其成为即饮饮料 , 中国市场却经历了十余年的曲折发展 。 这不仅因为即饮茶迥异于国人习惯的传统热泡茶 , 更因为有大量的饮料科技、工艺难点需要突破 。
细数无糖茶饮料在中国的发展 , 东方树叶起始于十年前 , 其根植于科技的“长期主义” , 不仅让人们再次看到“坚持”的商业价值 , 让茶饮料进入更多年轻人的视野 , 成为时尚 。
无糖茶 , 根植于科技
整个1990年代、2000年代 , 中国市场仍然是甜饮料的天下 。 “饮料是甜的 , 似乎是常识 , 如果消费者买到一款无糖饮料 , 感觉就像是白花钱了” 。
但其实 , 当时市场已经有部分无糖茶品牌 。 到2011年 , 农夫山泉决定“做一款传统中国茶” , 取名为“东方树叶” 。 这个名字来自于明清时期 , 当时中国的茶叶开始被大量出口至欧洲和美国 。 整个西方世界为这种神奇的叶子所迷醉 , 欧洲贵族称茶叶为:来自东方的神奇树叶 。 农夫山泉以此典故命名了这款无糖茶饮 , 并为此引进和搭建了国内log6级别的无菌生产线 , 投入成本超亿元 。
所谓log6无菌标准 , 即生产100万瓶饮料 , 不会有1瓶被微生物污染 , 且从第一瓶饮料到最后一瓶 , 质量完全保持一致 。 “之所以要做到无菌生产 , 首先是为了不必再添加防腐剂 , 保证无糖茶味道的纯正 。 ”农夫山泉无菌生产线负责人介绍 。
此外 , 东方树叶背后的植物研究团队则专注于“茶”本身 。 “我们研究的唯一方向 , 就是还原茶本真的味道 。 ”初代东方树叶研发负责人介绍 。 根据智慧芽数据 , 自2011年起 , 农夫山泉获得了29件与“无菌技术”直接相关的专利 , 另外在茶/茶代用品/其配置品领域(IPC分类号:A23F3)中的5件专利(专利号:EP2702873B1、KR102263767B1、IN329176B、IN358786B、MY181974A)价值处于领先水平 。 “这种专利水平和数量改变了惯常的认知 , 毕竟很多人认为制造饮料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 但事实上 , 农夫山泉几乎每款产品背后都有着大大小小的科技创新” 。
2011年起 , 东方树叶一路做到了“0糖、0卡、0脂、0防腐剂、0香精”五个零 。 “即便十年后的今天 , 严格的无菌技术和在0香精、0防腐剂的情况下保持饮料风味 , 可以说依然是农夫山泉的技术创新 。 ”一位不愿具名的生产线供应商如此评价农夫山泉十年前的技术开创 。
也正是基于各种技术创新 , 开瓶就能闻到茶香 , 喝着如同真茶 , 逐渐成为很多人对东方树叶的印象 。
“中国的茶饮料应该比日本做的更好”
然而即便注入了大量的科研成本 , 东方树叶在2011年上市初期仍然“难言成功” , 销售规模一直上不去 。 此后一度被评为“最寡淡无味“的饮料之一 , 即便2017年开始高速增长 , 市场上依旧有人称之为过了气的饮料 。 “喝惯了甜甜饮料的人们不太能接受它的茶原味” , “可能中国人习惯了热茶、浓茶 , 接受不了凉茶” , 不少媒体评论称 。
面对似乎已经遇冷的局面 , 农夫山泉管理层并没有砍掉东方树叶 。 理由看起来很任性 , 甚至不符合商业逻辑――因为“公司里有太多中国传统茶的疯狂粉丝” 。 从农夫山泉高层 , 到整个实验室的专家、研究员们都是传统中国茶的深度爱好者 , 对于水和茶的研究 , 他们似乎有一种使命感和狂热心 。 “虽然刚开始卖得一般 , 但依然能遇到知音 , 我们收获了一部分忠实的消费者 , 他们的好评 , 让我们在最低点时 , 也没有一丝灰心 。 ”参与当时研究的专家说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