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道将星神甲 神仙道神甲功能在哪里?( 三 )


尽管两人术业虽各有专攻,但也互相渗透和交叉,也有互相矛盾和论难 。在他们看来,文史向来不分家 。
“写论文的时候,常常会突然卡住,想不起引用的原文,这时候我们就是彼此的‘书童’ 。”谈及此,二老默契一笑,“一个人想不起来的内容,另一位准能接下来,不至于打断写作思路 。”
>>通经致用
觅来大师 共建大禹故里旅游文化圈
志同道合,是夫妻二人半个多世纪相处中,感情的基石 。
阅读文献,他们以“发现”为乐 。于是,修正仇注杜甫“茅屋歌”的创作年代,他们论证王昭君是巴蜀女儿,读“三言二拍”启迪出“才女在蜀”规律 。从《尚书》发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大禹教子的中国笫一家训,至今传承 。从三星堆鸟崇拜文物分析出3000年古蜀仙源故乡的神仙道 。从王勃赞蜀“乃宇宙之绝观”总括出巴蜀文化的神奇、神秘、神妙三特点 。
从文化中国视角,夫妻二人挖掘司马相如、扬雄、武则天、杜甫、苏轼、杨升庵对文化中国的贡献 。从清白江得名发掘铁面御史赵抃的清白文化 。从清双流人刘沅槐轩学到现代金堂人贺麟“儒化西学”,论证他们是新心学的传承 。从向张孔山笫六代传人曾成伟以及世家喻文燕等学习,参与呼吁蜀派古琴的复兴,探索出相如操缦绿绮琴,弹凤求凰蜀国弦,是蜀派古琴的创始 。
从参与呼吁平乐古镇正名为平落的实践,他们找出其镇名源于陈子昂在此地的平沙落雁,从而成为今天平沙落雁音乐景区的历史依据 。从宋代邛窑省油灯考出它乃专为成都秀才夜读设计,成都确是传统书香之都 。从细读《敦煌魂展》,受启迪得出丝绸是中华衣食住行文明起源的唯一独特标志,天府是中华丝绸文明离不开的一个重要搖篮的观点,等等 。
这些收获都是书香耕耘带来的乐趣 。
另一方面,为呼吁建设大禹故里旅游圈,夫妻二人进行了长达近20年的努力,提出夏禹文化西兴东渐说理论 。5?12灾后重建中,谭继和担任省的恢复重建旅游与文化专家组组长,他们和珠海援建者一道策划汶川绵箎石纽山大禹祭坛的修建,确定祭坛形态,整理岣嵝碑等大禹文化体系,撰写《大禹赋》等石刻碑林与楹联,参与策划修建石殿、文庙、书院,而今它已成为了汶川重要景区 。为塑出高达17米的大禹像,他们动员著名雕塑家叶毓山先生放下手中重要工程专门为此创作,幷为叶先生提供考证神禹形象文献 。在北川他俩参与大禹研究,呼吁禹穴沟保护与重建,参与新城规划研讨,撰写新北川灾后重建赋,呼吁早日实现省的或国家的祭祀 。
事实上,这些年来,不少的城市文态工程中,都有谭继和的声音 。
火车东站,外观立柱酷似三星堆面具的巨耳,兼具现代浪漫和历史的厚重特色,这是咨询论证阶段由谭继和建议并阐释的 。
宽窄巷子建设期间,谭继和与许多专家一起参与论证,他主张按少城历史上健康真实状态的原则来恢宏少城神韵,甚至具体化到将清末民国初年的少城建筑作为复兴标准 。
水是成都城市生态和文态结合点 。保护水脉,从杨柳河到西郊河宜居水岸到绿道文化,他们都参与注入文化內涵工作,坚信李冰的“珍水万世”理念,是重振蜀水文明的必由之路 。
二十多年来,他们为不少城乡地方干部公众和学生,也到国外,贡献了二三百场各种主题的学术讲座,力所能及地传播国学之美,讲巴蜀故事,传递四川声音 。一点一滴的努力,深深浅浅的跋涉,谭继和夫妇见证着天府之都的发展 。
于他们而言,时间是恒解的,彼此眼中的谭君和祁兄,从未改变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