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道将星神甲 神仙道神甲功能在哪里?



神仙道将星神甲 神仙道神甲功能在哪里?

文章插图
又是一年七夕 。
西南民大,顺着林荫直走,在草木扶疏深处拐弯,一栋老旧居民楼内,谭继和与夫人祁和晖分坐书桌两头,各自伏案,细微的书写沙沙声里,阳光透过窗外老树斑驳落影 。
对于这对已到50年金婚的夫妻来说,这样的安静投入,是他们最享受,也是最常见的状态 。对外,他们一位是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四川省社科院重点学科巴蜀文化学首席专家、四川省政府文史研究馆官员,一位是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四川郭沫若研究会名誉会长、巴蜀文化著名学者 。
对内,他们相互称呼对方为谭君和祁先生 。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只旧醅”谭继和沉吟出声,似乎突然被卡住了,“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依然埋头,祁和晖顺口接下诗句 。没有过多赘言,他们继续手头阅读 。
和谐,这几乎是所有见到这对夫妻的人都会联想到的词 。漫长岁月中,他们既专注于学术,在故纸堆中淡泊明志,又热心城市发展,在一次次的奔走见证中,实现着读书人的通经致用 。
诗词虽多,夫妻二人最赏还是东坡名句:“春来濯濯江边柳,秋后离离湖上花 。不献千金买歌舞,一篇珠玉是生涯 。”这是他俩从年轻时起就一起熟记的信条,文章如珠玉,得失于寸心,你才了悟其中之美 。
>>相识于稚
生在长江的小江边 长在华彩辞赋中
长江之北,重庆开州,汉丰湖下,三峡水利工程中被淹没的旧城,是谭继和与祁和晖共同的故乡 。
谭继和说,从小,他就是一个沉静内敛的男孩子,启蒙之时,得益于师者,早早便领悟到文史之美 。语文老师杨谨伯先生,教着这帮孩子读《诗经》、阅《史记》、赏《红楼梦》,教写诗填词的格律 。
隔壁班里,祁和晖的性情和谭继和完全不同,从小她就是个朝气蓬勃的女孩 。成绩好、口才好,一个人拿遍全校成绩和演讲比赛第一 。踢毽子、跳绳常常是其他伙伴败下阵来,最后她还留在场上 。背诗词,看古文,她能做到过目不忘 。这个聪明、大方、漂亮的女孩身边,时常围着一帮伙伴 。
现在回忆起来,谭继和觉得小学和中学,两人是“兄弟之交”,而祁和晖却总是打趣,小时候“没记过他的名字 。”
毕竟,两个人的第一次交集,还是小学时候的排练节目 。祁和晖是毫无争议的白雪公主,而谭继和,和其他同学一起,扮演围着小公主转的小白兔 。一场戏下来,女主角自然是不认识这个人群中的路人甲,而谭继和,却记住了这个大眼睛的白雪公主 。
其实,命运的齿轮,早就安排好了两人的结识 。
进入开县中学后,因为钟情于古代文学和历史哲学,谭继和与祁和晖进入了同一课外阅读小组,一起阅读诗词文章,领悟古典辞赋之美 。在同个组内,他们称兄道弟,也会争论激烈 。
彼时,学校组织学生自办黑板报和油印报,祁和晖是主编,谭继和是编辑 。某天,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谭君写了篇文章,批评“安贫乐道”是消磨斗志 。祁和晖认为,带有批判色彩的文章,需要送校领导审阅批准是否发表 。但谭继和认为她“压制新生力量”,便私自作主发表在黑板报上,引起全校震动 。此后,学校在全高中部停了一节语文课,专门批这篇文章“违背部颁教学大纲” 。
谭君动笔,给“祁兄”写了一封信,讨论此事 。一来二往,通信的习惯被坚持了下来,“不过谈的都是哲学问题,不是恋爱 。”
这样的通信,后来贯穿了他们的大半人生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