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们从监控的三个维度 , 用户、站、流分析打开看一些具体实践 。
文章图片
首先是用户体验监控和分析 。
在通话过程中 , 由于用户、网络、设备等限制 , 用户可能会遇到卡顿、延时、黑屏等问题 , 此类问题统称为体验异常 , 解决体验异常之前先要定义体验指标 , 不同业务的体验指标不同 , 以SparkRTC为例 , 对进房慢的用户(5s内入房失败)、音频卡顿用户(音频卡顿率≥3%)、视频卡顿用户(视频卡顿率≥5%) , 进行实时指标监控 , 检测到指标异常会触发告警、同时实时自动诊断技术能够检测卡顿原因在于主播端网络、传输网络还是接收端网络 , 如果原因在于端网络 , 后续还要对其进行网络调度及解决 。
文章图片
其次从网络质量监控分享一些实践 。
音视频媒体网络是基于不可靠互联网络 , 在网络优化实践中 , 我们遇到了三个困境:
- 研发测试基本是路测 , 带着手机去地铁站、机场等场所 , 无法覆盖真实、全量的网络场景;
- 现网监控缺少基于网络QoS对卡顿等用户体验质量的预测;
- 现网会针对弱网、编解码做优化算法 , 但目前优化算法较单一 , 缺少对真实网络各种场景的针对性优化 。
技术上采用基于网络QoS时序聚类智能学习业务场景网络模型 , 先时序特征聚类 , 后形状聚类 。 这里面临的两个挑战 , 1、每天需要学习现网几十甚至上百T的QoS数据 , 通过结合特征聚类和形状聚类的方式能够解决此问题 。 2、每天要学习现网前一天的全量模型 , 这里有一个增量策略 。
从实际使用情况来看 , 有以下两个观点适用于所有业务:
- 聚类模型数量呈现显著长尾效应 , 针对少量场景模型优化可覆盖大部分场景(前100个模型能覆盖95%+场景);
- QoS模型数量呈现亚线性增长 , 不会新增过多模型 , 针对已有场景模型优化可覆盖后续大部分场景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