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把子是什么 釉子什么意思( 四 )


到了宋徽宗赵佶时代 , 朝廷在禹州钧台附近设立官窑 , 专为宫廷烧造贡瓷 , 使钧瓷艺术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地位 。钧釉窑变出神入化 , 其巧夺天工 , 绚丽多姿的精湛艺术效果 , 就连善诗擅画颇具艺术天分的赵佶皇帝也为之倾倒 , 把钧瓷花盆还描绘进了他的传世名画《听琴图》中 。
宋徽宗在位25年间 , 是中国钧瓷文化的鼎盛时期 。此时盛烧的钧瓷是在民窑天青釉紫红斑釉的基础上 , 成功地创烧了蓝、红、紫、青诸色错综掩映的窑变釉 , 由北宋早期的青一色发展到“官钧”青紫并重的基本格调 。
这一时期的钧瓷艺术品窑变色彩异常丰富 , 月白、天青、天蓝、葱绿、末黄、茄皮紫、海棠红、玫瑰紫、胭脂红、葡萄紫、鸡血红、丁香紫、火 红等等 , 万紫千红 , 斑斓多彩 , 意蕴幻化 , 美不胜收 , 真所谓“入窑一色 , 出窑万彩 。”
官窑钧瓷的精上之作除极少数入选为御用贡品外 , 其余全部销毁 , 就地深埋 , 不准流入民间私自买卖收藏 , 故钧官窑作品传世极少而声价也极高 。
北宋末年 , 战争频繁 , 靖康之变 , 汴京陷落 , 宋王朝南迁临安 , 钧官窑由此破灭 , 其它窑场也惨遭破坏 。
金王朝建立后 , 随着社会的逐步稳定和经济的得以恢复 , 禹州的钧瓷烧造在民间慢慢复苏、发展起来 。尽管此时的钧器已失去宋时的雍容华贵和高超技艺 , 但生产范围却扩大到河北、山西等地 , 而河南的汝州、郏县、登封、宝丰、鲁山、新安、安阳、焦作等众多窑口都有烧造 , 其影响逐步远播 。
元世祖统一中国后 , 国家强盛 , 贸易繁荣 , 制瓷业在宋、金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 在我国的陶瓷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钧瓷在它的发源地禹州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古钧窑遗址在禹州全境发现探明的多达160余处 , 可见当时的钧瓷业的生产是多么的繁荣昌盛 , 然而 , 元代的钧瓷已失去了“宋钧”的风采 , 它做工粗糙 , 胎骨百重 , 釉厚欠匀 , 色暗且多有鬃眼 , 佳品稀少 。但是 , 钧窑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独立的庞大的窑系 , 主要还是在元代钧瓷以燎原之势播火全国 , 烧造钧瓷的窑口波及4省27县 , 促进了钧瓷的兴盛和发展 。
到了明清两代 , 钧瓷逐渐步入没落衰退时期 。
明代初期 , 社会渐趋稳定 , 封建经济开始复苏 , 至永乐、宣德年间 , 瓷器生产出现了新局面 , 江西景德镇瓷业异军突起 , 很快便成了全国陶瓷生产、销售及贡奉朝廷的中心 。
而钧瓷发源地禹州 , 因连年战争 , 民不聊生 , 人烟稀少 , 百业俱废 , 钧瓷生产一度因人亡窑毁而停烧 。此种境况一直延续至清王朝 。
然而 , 此时的景德镇陶瓷却一枝独秀 , 出现了五彩缤纷的彩绘 , 花鸟虫鱼、山水人物 , 瓷品艳丽逼真 , 把制瓷工艺推到了一个历史新水平 , 并且出现了宝石红、需红、郎窑红、美人醉等仿钧釉瓷品艺术作品 。
清代末期 , 受古玩商人高价收购宋钧的影响 , 禹州神后镇陶工卢氏三代艺人矢志不移恢复钧瓷 , 经过数十年的艰辛摸索 , 曾卖掉良田和瓷窑 , 不知经历多少次的试验和失败 , 终于在光绪年间使久已失传的钧瓷重放光芒 , 世称“卢钧” 。其仿宋钧瓷 , 精美异常 , 艺精绝伦 , 堪与传世宋钧媲美 , 已达以假乱真境地 , 曾流入英国大系列颠博物馆误作“宋钧”珍藏 。很快 , 钧窑在禹州神后发展到10余家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