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质量20毫克左右、光学面直径6.5毫米 , 一枚小小的可折叠人工晶状体 , 将白内障患者眼前的世界“擦”得清晰明亮 。
“我们研发的‘交联聚烯烃’人工晶状体 , 是‘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之后的新一代人工晶状体 , 已开展临床试验 。 陕西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联机检索查新报告显示:我们的临床手术是全球首例‘交联聚烯烃’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 ”11月18日 , 西安眼得乐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杨州用医用圆头镊子小心翼翼地夹起一片人工晶状体向采访人员展示 。
【新一代人工晶状体“卡脖子”难题在陕攻克】“是陕西的项目和环境 , 吸引我们创新创业 。 ”西安眼得乐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拥有的科研团队由杨州领衔 , 入选陕西“三秦学者”创新团队支持计划 , 7名成员均是从海外引进的高层次人才 。 从科研攻关到临床试验 , 他们走过7年漫长的自主创新之路 。
“想干成一番事业”
2014年 , 西安眼得乐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郭光旭带着交联聚烯烃材料的发明专利 , 投资落户西安高新区 。 随其而来的 , 就是杨州和团队其他成员 。
“如果把眼睛比作一台相机 , 晶体就相当于光学镜片 。 患上白内障 , 就是这枚镜片老化从而导致视物模糊 。 临床上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手术植入人工晶状体 。 我了解到交联聚烯烃材料可以用于制作性能更优的人工晶状体后 , 便决定把它引进国内 , 生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 造福更多白内障患者 。 ”抱着这个想法 , 郭光旭开始了创业 。
杨州说:“交联聚烯烃这种生物医用材料 , 无钙化、无闪辉 , 光学性能好 , 拉伸性强 , 制作成人工晶状体植入人眼后色差小、像质高 , 对这个新材料大家充满信心 , 都想干成一番事业!”
共同的追求 , 让他们一拍即合 , 满怀信心地投身到“交联聚烯烃”人工晶状体项目之中 。
成功从试错开始
做人工晶状体 , 头一道关就是制作原材料 。
虽然手握专利技术 , 但产业化面临新的挑战 。 加之交联聚烯烃是一种全新材料 , 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 , 团队成员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
合成、分离、提纯……为了尽快制作出性能稳定的原材料 , 大家加班加点 , 在一次次失败之后 , 又一次次重新开始 。
“杨博士 , 快来看!这次的材料应该符合要求 。 ”一天 , 团队成员的话让正吃午饭的杨州连忙放下碗筷往实验室跑去 。
“按照这些参数再做一批!”材料经检测达标后 , 杨州立即安排人员进行“复制” 。 但这一次 , 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
同样的参数 , 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团队成员慌了神 , 被深深的挫败感所笼罩 。
但大家没有放弃 。 经过分析研究 , 他们找到失败的原因并在技术上加以完善 , 终于掌握了制作原材料的成熟工艺方法 , 并实现规模化量产 。
原材料制作问题解决后 , 人工晶状体的加工工艺又是一道关 。
“我们的产品要放在人的眼睛里 , 必须与眼内结构相吻合 , 它属于最高级别的植入医疗器械 , 容不得一丝马虎 。 ”秉持着这样的信念 , 团队成员对工艺技术严格把控 , 将产品放在显微镜下寻找问题 。
划痕、杂质、气泡……只要有一丝瑕疵 , 他们就不断修改完善加工工艺 。 最终 , 又花费了4年多时间 , 他们终于掌握了制作新一代人工晶状体的全套技术工艺 。
“科研就是试错的过程 。 设计方案、分析数据、反复实验、检测产品 , 每一个环节、过程 , 都很折磨人 。 我们需要静下心来 , 从不断试错中寻找正确的路 。 ”杨州说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