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互通”近期成为中国互联网领域的一个热词 , 直接原因是工信部于今年7月开始的“互联网行业市场秩序专项整治行动” , 把网址链接的互联互通作为重点之一 , 即整治“恶意对其他互联网企业服务或产品的网址链接实施屏蔽等不兼容行为” , 并列出了两类典型场景:一是具有外部网址访问功能的即时通信软件 , 无正当理由限制其他互联网企业服务或产品的网址链接的识别、解析、正常访问;二是具有信息发布功能的应用软件 , 无正当理由对具有相同条件的其他互联网企业服务或产品的网址链接实施歧视性屏蔽措施 。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日前发布的《互联网平台分类分级指南(征求意见稿)》《互联网平台落实主体责任指南(征求意见稿)》 , 对于互联网平台提出了开放、兼容、无歧视等义务 , 也将互联互通的话题进一步推向深入 。
在工信部专项整治展开之前 , 平台封禁、链接屏蔽等现象早已成为中国互联网的常态 , 与之相关的媒体报道和学术研究也从不同层次和角度展开 。 在这背后 , 是对于中国互联网发展往何处去的深层次思考 。
“网址链接”是互联网上信息传播最原始也最普遍的途径 , 解除链接“屏蔽”只是实现互联互通的第一个层次 。
不彻底的“打开外链”
首先是打开的“直接”程度 , 依然没有实现无歧视性的直接打开 。 11月29日之前 , 相对于大部分用户点击一下就可以直接打开或者跳转的“直链” , 外部链接在点击后 , 会出现一个中间的过渡页面 , 提示“该网页可能不是由该平台提供 , 该平台无法确保内容的安全性 , 如果要继续访问 , 请注意保护好个人信息” , 需要再次点击“继续访问”才可以打开链接 。
其次是“打开外链”的场景范围 。 如前所述 , 目前的外链打开仅在一对一发送链接的场景下可行 , 11月29日后 , 群聊场景可以打开部分外部链接 , 如果把同样的外部链接发到朋友圈等其他场景 , 以及群聊场景下的外部链接 , 点击后依然显示“如需浏览 , 请长按网址复制后使用浏览器访问” , 相比于专项行动之前并没有进行设置上的改变 。
最后 , 是打开外链的形式 。 对于外部链接 , 目前只能以一串网址字母的文本形式进行传播 , 而无法采用其他形式 。 相比之下 , 另外一些平台“直链”则可以通过链接转发功能 , 以“卡片”形式展现 , 就如同转发该平台链接的通常形式 , 在卡片上可以看到标题、图片、简介等信息 , 方便用户一目了然了解内容 。 这种形式上的限制 , 实际上也很可能是在某平台可以部分打开外链之后 , 用户并没有产生明显感知度的重要原因 。 对于习惯了卡片式展示的用户来说 , 一串字母组成的网址链接很难带来使用体验上的同等吸引力 。
“互联互通”的三个层次
那么 ,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 , “互联互通”这一互联网基本精神的贯彻落实 , 是否应当止步于目前不彻底的“打开外链” , 在此之后 , “互联互通”应往何处去?
就目前中国的互联网生态而言 , 互联互通至少应当递进式解决三个层次的问题:链接封禁、数据封锁、生态封闭 。
第一个层次:链接开放
针对“链接封禁”的互联互通 , 解决的是信息和内容流动的障碍 , 通过对于特定链接的筛选式“封禁” , 平台实际上拥有了控制部分信息在用户之间进行展示和传播的权力 。 对于有害、不良信息的控制固然有其必要性 , 也是平台需要尽到的责任 , 但是仅仅基于竞争目的而进行针对性链接封禁 , 则会产生比较明显的外部性 , 受益的是实施封禁的平台本身 , 受到影响的包括用户、其他竞争性平台 , 以及信息流动受阻可能带来的公共利益损失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