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外链之后,互联互通应往何处去( 三 )


第三个层次:生态开放
互联互通的第三个层次也应是最为重要的目标 , 即打开彼此封闭的互联网平台生态 , 形成真正意义上“生态开放”的互联网 。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 “生态开放”就是链接、数据以及流量等具体要素开放的整体呈现 。 但是“生态开放”又有其独立的含义 。 除了打开外部链接、允许数据交换、打通流量通道等具体表现形式 , “生态开放”更是一种理念、文化和发展模式的开放 , 是对接下来中国需要何种创新路径的一种选择 , 也是对中国互联网往何处去这一根本问题的回答 。
理解互联网平台生态的开放 , 首先需要建立起平台生态系统的观察视角 。 当下 , 平台不只是简单地提供一个交易市场 , 而是一个整合了多种服务市场及其彼此之间的互补效用、形成内部复杂互动关系的生态系统 。 随着生态系统不停拓展边界 , 平台越来越倾向于通过控制和锁定要素 , 将用户注意力、流量、数据封闭在自己可控的范围之内 , 形成“对内开放—对外封闭”的格局 。
其次 , 对于平台生态系统形成较为清晰认知的基础之上 , 应当探索生态开放的基本框架和路径 。 从平台的双重属性出发 , “生态开放”应当至少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 一方面 , 需要重点关注平台对于其掌握的基本生产要素的滥用行为 , 特别是其对数据和知识产权等要素的集中控制、排他性行使 , 及其对市场力量跨市场传导的效果 , 防止通过对于要素的锁定和封禁等行为 , 造成平台生态系统的封闭 , 损害竞争 。 另一方面 , 需要重点关注平台通过制定和实施规则 , 进行自我优待 , 压制并消除潜在的平台内和平台外的竞争行为 。 制定公平、公开、公正的平台规则 , 并要求其实施和执行过程保持开放和透明度 , 应成为“生态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互联互通作为互联网的基本精神和关键内核 , 再次在中国互联网的公共话语体系引起关注 , 是互联网经济形态发展到平台主导型模式的结果 , 也是互联网产业保持本色 , 及继续健康有序发展的内生需求 。
在监管部门的不懈推动下 , 中国互联网平台实现了不彻底的“打开外链” , 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推动彻底的链接开放、数据开放 , 进而实现平台生态的深度开放 , 真正促进数字经济生产要素在平台之间的低成本流动 , 为跨平台以及外生于平台的创新发展注入重要的动力 。
刘晓春/文 作者单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打开外链之后,互联互通应往何处去】编辑 赵方园 校对 杨许丽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