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助理驻华代表张薇指出 , 随着元宇宙概念被广泛关注 , 迫切需要从各个角度全面审视元宇宙可能引发的未来治理问题 , 包括政治经济、国际关系与全球治理、伦理、立法、监管等 , 从而建构一个公正、开放、负责任、向善、可持续的虚拟世界 。 她强调 , 全球尚有37%的人口没有接入或使用互联网 , 相较于元宇宙的治理问题 , 数字化的加速和颠覆性技术带来的更迫切、更现实的挑战依然是数字鸿沟 。
应该善用虚拟/增强现实远离元宇宙
“元宇宙相关的若干概念目前在科学上十分不清晰并有误导性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工智能伦理特设专家组成员、中国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委会委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曾毅研究员将自己的主要观点概括为:善用虚拟/增强现实 , 远离元宇宙 。
曾毅赞同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扎根现实 , 对现实通过虚拟和增强进行扩展和辅助人类对现实的认知 , 因此在善用的理念下适度使用是合适的 。 他认为 , 元宇宙在字面上表示有“宇宙的宇宙”“超越宇宙”之意 , 如果认为需要去塑造元宇宙 , 就应当与现实世界高度关联并不能完全脱离现实世界 , 一旦失去了这种关联 , 元宇宙就失去了根基 。
他还认为 , 面向人类的“数字孪生”概念也不具备科学合理性 。 孪生一方面强调相似性 , 另一方面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 , 无法对应到同一个实体 。 此外 , 目前的人工智能并不能克隆人类到数字系统中 , 人工智能目前也没有真正的理解能力、意识和真正的自主性 , 因此以数字孪生的愿景建构虚拟智能体模糊和混淆了人与人工智能的界限 , 而目前的人工智能只是一个看似智能的信息处理的工具 , 目前技术的发展远无法支持“数字孪生” 。
曾毅特别强调 , 当“元宇宙”相关基本概念、愿景和应用仍然看似有重大风险时 , 尤其不应当将青少年推向这个未知的空间 。 首先 , 目前对元宇宙这一概念的刻画还相当不扎实;其次 , 在通用人工智能还未到来之时 , 互联网、人工智能所存在的所有风险就足以使人类社会受到巨大冲击 , 由于“元宇宙”基于现代网络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 , 其风险将会在此上基础上叠加;最后 , 从文化背景看 , 虚拟和现实世界 , 都是历史产物 。 重塑虚拟社会 , 历史不可磨灭 。 在虚拟平台进行共治 , 文化互鉴和互信是重要的“基础设施” 。
“从技术角度来看 , 当我们许诺给全球公众和政治系统概念的时候 , 在提出经经得起科学推敲的基础理念前提下 , 要考虑技术可行性和社会应用合理性 。 完全脱离真实世界重塑的新概念会将人类带向真正的生存风险 。 ”曾毅说 。
元宇宙应以人为本强化现实世界
微软(中国)首席技术官(CTO)韦青称 , 每个人对元宇宙有不同的理解 。 元宇宙应该以人为本 , 应该用来强化现实世界 , 而非替代物理世界 , 不能让人们沉迷于虚拟世界 。 越来越多的人发现 , 虚拟空间与真实空间都需要治理 , 都需要有秩序 。 但什么是好的治理 , 目前仍没有明确的答案 , 需要人类社会一起达成共识 。 在数字社会发展过程中 , 数字鸿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 “我们的技术向前迈进的同时 , 不能落下一部分人 。 面对新技术 , 我们需要有足够的信心认为技术能够为人类的美好生活做出贡献” 。
《元宇宙通证》作者之一余晨认为 , 创造的虚拟世界都可以被视为元宇宙 , 虚拟并不可怕 。 纵观人类历史 , 就是一个由实入虚的过程 。 元宇宙及现代社会很多问题的根源在于很多人混淆了符号和其所指的对象、混淆了拟像与真实 。 虚拟空间需要秩序 , 也需要治理 。 对于新技术可能的威胁 , 不能与之前的技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 毕竟人工智能技术可能不需要拥有意识就足以毁灭人类 , 人们往往低估了新技术的次生危害 。 原则上技术是中立的 , 但技术是人性的“放大器” , 对新技术的治理应该是动态的过程 。 “元宇宙给我们带来创造价值可能性的空间 , 我们需要将恶的部分排除 , 将善的部分留下”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