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邮票为实体载体 , 钢琴曲为线上资源——这一NFT创新型产品 , 落地两个月 , 价格就上涨超4倍 。
这是上海邮币卡交易中心(下称上邮中心)与数传集团利用NFT技术实现知识产权证券化问题的又一次尝试 。
以“情爱”、“黄河”为主题的两款产品均以邮票作为实物载体 , 以钢琴家孔祥东创作的钢琴曲以及抒情诗为线上资源 , 通过一物一码的形态将二者进行封装 , 每个产品上唯一的二维码序号在区块链上关联映射唯一的NFT 。
两款产品在上邮中心进行线下开放交易 。 “情爱”落地2个月后 , 交易价格已经由原先的40元涨至165元左右 , 而“黄河”落地首周即发行32053枚 , 两款产品在市场上均获得非常良好的反响和口碑 。
这一交易模式相比起之前有何创新?NFT技术是如何实现知识产权的份额化交易?时代周报采访人员就此采访了数传集团CEO施其明先生 。
时代周报:知识产权证券化的交易模式是怎样的?
施其明:在元宇宙里 , 基于NFT的版权交易与现实世界里基于邮票/纸书实体的实物交易 , 是绑定在一起的 , 这是一个相互映射的过程 。 所谓相互映射 , 是指在现实世界里每进行一次实物交易 , 就会在私链上对NFT重新标记和确权它的数字版权拥有方 。
简单来说 , 拥有纸书/邮票的每一个人 , 同时也有权利买走相应的配套资源的一部分 , 即拥有了相对应的数字资源的一部分版权 , 将来卖掉时可以享受该版权所带来的分红 。
时代周报:NFT技术是如何实现知识产权份额化交易的呢?
施其明:一幅实体画作无法切割成若干份去卖 , 一首曲子则更难实现切割 , 知识产权证券化若是建立在实体的基础上 , 则必然失败 。 但是NFT作为不可互换的代币(非同质代币) , 具有唯一性 , 可以实现一首曲子“切割”为若干份特定数量的NFT 。 NFT技术可以实现将版权带进元宇宙进行交易 , 想要认购这首曲子版权 , 只需要将法币换为NFT即可 。
时代周报:消费者在元宇宙中拥有作品一部分数字版权 , 那么在现实世界中对应的是什么权利?一本书、一套邮票 , 还是对应这个作品的一部分版权?
施其明:首先 , 可以理解为在拥有书/邮票的实体之外 , 还拥有了该作品版权的所在经营公司的部分“股票” 。 例如 , 一家经营公司将一首曲子的所有版权都买下来 , 制成100枚NFT并对外发售20枚 , 这家公司仍然掌握着这家公司多数股份 , 拥有版权的经营权 , 同时认购版权的人也享受版权估值变化带来的涨跌 。
时代周报:你们在做的数字音乐收藏品 , 市场、创作者等各方反应怎么样?
施其明:小试牛刀 , 大获成功 。 原本预期不高 , 但我们在七夕发行的第一套数字音乐收藏品 , 短短2个星期 , 一共是发了14,900套 , 发行单价40元 , 通过2个月的上海邮币交易所交易 , 目前交易价格165元左右 , 这是我们远高于我们预期的 。
我们将28%的版税分给了创作者孔祥东先生 。 现在音乐家想发唱片 , 首发能超过1万套的已经很少了 , 利用NFT把原创的音乐版权初步证券化之后 , 分享给更多的拥有者 , 对音乐家本人来说也能够快速获得版权收益 。
时代周报:为什么会出现交易价格比发行价格翻几倍的情况?数字音乐收藏品的定价是由谁来决定的?
施其明:其实整套邮票较便宜 , 一套9张邮票码洋总价就10块钱 , 但是最后是定价75块钱 。 定价方式类似于港交所的报价机制 。 我们推出的这套邮票 , 大致定价区间为40~100元 , 购买者在此区间内认购下单 , 认购截止后 , 综合下单情况和库存量情况 , 选择其中对产品发行方收益最大的值 。 出价小于这个值的人 , 即视为没有买到 , 我们就为其退款;出价大于这个值的人 , 我们就给他发货 。 这样就会得到相对比较客观的市场化最终定价 , 也能实现我们的利益最大化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