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之心原创
作者:蛋酱
快手「快 Star」是一群怎样的人?在快手这家公司里 , 存在着一个相当「神秘」却低调的群体 。
与大部分西二旗打工人相同 , 他们的一天从骑单车到公司开始 , 在饭堂就餐的时候 , 会和同事聊聊最近遇到的技术难题 , 更多的时候 , 他们会沉浸在自己手头的工作之中 , 忙着搞定一个又一个 bug , 直到夜幕降临 。
他们通常很年轻 , 拥有名校背景和硕士或博士学位 , 发过很多篇顶会顶刊 , 是每一年技术领域毕业生中最顶尖的一批人才 。 他们同时是最追求完美、最有执行力的人 , 其中很多人在入职快手一年左右就已经成为了项目负责人 , 带领团队取得一项又一项技术成果 。
在这些人身上 , 我们总是不难发现「好学」、「负责」、「自律」等闪光点:刚刚回国四个月的顾梦琦 , 已经完成了从斯坦福博士生到快手人的身份转变 , 在短视频推荐领域方面交出了几份惊艳的工作成果;去年入职的王澍 , 也是在来到快手不久后就开始独立负责「小成本风格化」项目的工作;在清华园生活了近十年的谷明宇和张阳洋 , 在快手重新认知了理论到实践的落地 , 为「性能优化、效率提升」 的实现贡献着自己的深入思考;而不久前仅用一个多月完成 CLUE 登顶任务的蒋晓 , 正全身心投入到下一项语言模型预训练工作中……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 叫做「快 Star」 。
时间回到十年前 , 他们或许也未能想到 , 自己的人生将和快手这家公司产生如此深刻的联系 。
一个并不简单的决定
刚刚拿到斯坦福大学计算与数学工程博士学位的顾梦琦, 即将启程回国工作 。
在做出回国的决定之前 , 顾梦琦经历了一番内心的斗争 。 毕业前 , 她拿到了谷歌等硅谷大厂的 Offer , 留在硅谷 , 是一条很多人走过且被验证过的路 。 而毕业即回国 , 却是一条不那么「确定」的路 。
八年前 , 顾梦琦进入北京大学元培学院 , 成为一名数学专业的本科生 。 2017 年 , 抱着「看看世界」的想法 , 她只身前往斯坦福大学读博 , 并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因果推断和强化学习 。
在斯坦福 , 顾梦琦遇到了对自己影响很深的导师——斯坦福商学院经济学教授、斯坦福 HAI 研究所副所长 Susan Athey 。 提起导师 , 她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她对自己要求很高 , 但她很喜欢自己在做的东西 , 再辛苦也不会觉得是一种负担 。 」
Susan Athey 和 2021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Guido Imbens 是美国经济学界著名的伉俪教授 , 二人携手多年 , 对科研和家庭保持着始终如一的热情 。 这也让顾梦琦逐渐明确了自己的择业观: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 , 为了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努力 。
四年的博士生涯很快就要结束了 , 良好的数学和计算机背景 , 以及手握 PNAS/WWW/CVPR 等顶刊和顶会 , 让她拥有很大的选择自由 。 华尔街的顶级量化基金开出了天价 Offer , 曾实习的 Google Brain 强化学习组也主动伸出了橄榄枝 , 但她更希望回到中国工作 , 贴近中国的传统文化 。 特别是 2020 年初新冠疫情的爆发 , 更是加重了这种思绪 。
「其实你可以先在硅谷生活几年 , 再回国工作 。 」几乎所有的前辈都会给出这样的建议 。 即使不去业界 , 在美国找到一份待遇好的教职也不失为好的选择。 不过顾梦琦有自己的想法:加入一个好的技术团队 , 一起去完成更多具备现实可感性的工作 。
就在这时 , 一位北大学长将 2021 年的快 Star 校园招聘启事推到了她眼前 。 那支名为《看见》的快手宣传片 , 让顾梦琦一下子被充满温度的价值观打动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