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崎凡/工人日报
如今 , 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的语言 , 有一条巨大的鸿沟 。 没有人能准确预测这条鸿沟是否会进一步拉大 , 但与之前相比 , 现实世界对网络用语(一些还被人称之为“网络黑话”)的认可度在降低 , “网络黑话”似乎正与现实世界渐行渐远 , 网络用语的“转正”也越来越难 。
“yyds”“绝绝子”是什么意思?网络世界里 , 使用者心领神会 ,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现实生活中 , 很多人则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 一头雾水 。
这在今年的“十大流行语”评选中也有所体现 。 12月8日 , 《咬文嚼字》杂志社编辑部发布“2021年度十大流行语” , “yyds”“绝绝子”等被排除在外 。
《咬文嚼字》主编黄安婧在解释评选标准时称 , 这涉及“社会学价值”及“语言学价值” 。
不止于“流行”
今年的“十大流行语” , 是一场不止于“流行”的评选 。
8日发布的十大流行语包括:“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小康、赶考、双减、“碳达峰 , 碳中和”、野性消费、破防、鸡娃、躺平、元宇宙 。
黄安婧所说评选标准具体表现在三方面:反映年度特征、坚持价值原则、秉承规范理念 。
因此 , 基于价值原则 , “社交牛逼症”“社交恐惧症”“社会性死亡”等“三社”因为发布方出于“遏阻庸俗、暴戾语言的传播”的考虑而淘汰 , “小镇做题家”则因对某类人群有“歧视”之嫌而落选 。 基于秉承规范理念 , “yyds”“绝绝子”“夺笋”则被淘汰 。
对“躺平”这一带有“消极”色彩的词语入选 , 发布方则表示 , 在词条阐释时做了积极引导 , 明确指出:“年轻人应理性地看待竞争 , 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压力 , 永不放弃 , 为理想和未来努力奋斗 。 ”
今年早些时候 , 一篇引起较大讨论的文章也传递出对网络用语的类似态度 。 这篇名为《拿什么拯救被“梗”住的“文字失语者”》的文章 , 把“除了‘yyds’找不到其他赞美的词 , 万物皆可‘绝绝子’”这类心中所想难以付诸文字、离开梗就不会说话的人称为“文字失语患者” , 并为其对症开方 。
各说各话
12月9日 , 国内一所高校的语言学专业学生 , 在课堂讨论中谈起了今年的“十大流行语” 。 主要观点有二:一类赞成发布方的评选标准并认可评选结果;另一类则认为 , 语言约定俗成 , “使用即合理” 。
这也是对待网络用语不同态度的一个写照 。 就在《拿什么拯救被“梗”住的“文字失语者”》一文在权威媒体发布后 , 网络上将其解读为“官媒批‘网络黑话’” 。
在网上的讨论中 , 很多人并不认可文章的观点 。 有网友甚至翻出文章刊发一个多月前的东京奥运期间 , 该媒体在杨倩、杨浩组合夺金后 , 以“yyds”来表达“杨杨得胜”之意 , 创造出新的“谐音梗” 。
“yyds”在网络上的本意为“永远的神” , 表示赞叹之意 , 也是一个“谐音梗” 。 它不止一次被媒体在网络平台借用 。 因此 , 许多网友对媒体一面不赞同网友使用“yyds” , 一面又自己拿来用表示质疑 。
“就是很能表达你的情绪 , 要比‘太棒了’‘太厉害了’之类生动方便得多 。 不过 , 生活中大家还是不这么说的 。 ”00后大学生杨旭认为 , 人们没有必要对网络语言使用“大惊小怪” 。
无论是排斥还是接受 , 两种观点的支持者都能找到理论依据 。 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在其名著《普通语言学教程》提出了符号的不可变性和可变性观点 。 在专业领域 , 语言的规范性和发展变异特征及以此衍生出的对待语言的态度 , 很多时候也呈现出“各说各话”的特点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