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采访人员 肖杨
“祖国的每一个角落都要有人去研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特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信水说 。
今年31岁的王信水 , 从本科学习地质开始 , 就走进矿山戈壁 , 探究地球内部奥秘 。 面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需求 , 他立志摸清大地家底 , 十余年间翻山越岭 , 带回一千多块他心目中的宝贝石头样品 , 把研究写在祖国大地上 。
踏破铁鞋行千里 , 叩敲大地绘新图 。 常年坚持野外科考 , 他对此乐此不疲 , “能一心一意搞科研 , 这就是最幸福的事!”
文章图片
王信水在新疆进行野外科考
“90后”博导带“90后”学生
今年24岁的张翼是中国地大地球化学系研二学生 , 跟着导师王信水学习了一年多 。 从外表上看 , 两人都是“90”后 , 完全看不出是师徒 , 更像是差不多大的师兄弟 。
文章图片
张翼(左一)和导师王信水
今年7月底 , 张翼第一次跟随导师王信水 , 来到新疆昭苏县野外科考 , 这趟野外科考让他大开眼界 , 虽然吃了点苦头 , “但十分值得!”
原来 , 新疆南天山高压变质带是全球少有的洋壳型俯冲变质带 , 为了对该地区大地构造演化进行研究 , 2010年起 , 王信水每年都会实地前往新疆 , “我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对天山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历史进行研究 , 理解该区域的构造演化历史 , 有助于指导该地区的矿产资源勘探 , 这个地方也是我国‘一带一路’重大战略与中亚地区对接的一个重要窗口 。 ”王信水解释 。
王信水每年野外工作的时间大概一到两个月 。 今年7月 , 王信水带着张翼和学院其他师生一道 , 前往新疆天山进行科考 。 为了能第二天一早深入科考工作地点 , 一行人只能徒步五个小时 , 前往天山腹地冬季牧场里一处牧民的房子过夜 。 当时一行人只能睡在羊粪堆上 , 铺上简易防潮垫和睡袋 。 王信水笑着打趣 , 在羊粪堆上铺上防潮垫 , 里面比较暖和 , “除了味道有点重 。 ”
文章图片
一行人睡在牧民房子里
让张翼印象深刻的是 , 完成当天野外工作回程的途中 , 可能会碰上下雨 , 就会到牧民朋友的房子里 , 烤烤火 , 喝两碗马奶酒 , 疲惫瞬间烟消云散 。
而当张翼第一次跟随王信水置身广袤山河 , 试着用专业知识探寻数亿年前地球的秘密 , 心中顿时涌现出无限豪情 , “祖国山川是如此多娇 , 地学是如此浪漫!”
采集样品脚步遍世界
“野外工作是开展地球科学研究的基础 。 ”王信水表示 , 尤其是自己研究的地质学方向 , 必须依靠长时间的积累 , 去寻找有价值的岩石样品 , 才能挖掘出有效的价值 。
文章图片
王信水在办公室观察岩石样品
为了找寻样品 , 王信水不仅长期深入天山造山带 , 一有条件他也前往国外进行科考 。 2017年 , 他坐了两天两夜的飞机 , 只身前往智利北部安托法加斯塔大区 , 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考察世界级斑岩铜矿;2019年 , 他曾攀上帕米尔高原 , 来到塔吉克斯坦与阿富汗交接的地方 , 实地科考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