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世界里,我们还没有意识到马达的威力( 二 )


如何在产品侧让人能够感受到这种触觉反馈 , 就是我们创立索迩电子的使命 。
OPPO 首席产品官刘作虎问我 , 线性马达大家也都做得不错了 , 为什么你们要以这个东西为起点去创业?而且还受到了资本追捧 , 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其实 , 在和其他客人、技术伙伴讨论线性马达的时候 , 我也经常被问:你的竞品公司是谁?这个行业里有线性马达了 , 你的优势是什么?你要解决什么问题?
他们其实给我提的任务要求 , 经常就是要 PK 心跳 , 为什么 PK 心跳呢?因为心跳其实是 Apple 内部一直在挑战的极限模拟的过程 。
虚拟世界里,我们还没有意识到马达的威力
文章图片

这个「心跳」是非常复杂的各个频段的模拟波形 , 频段大概在 300 赫兹以下 。 通过不同的时长拟合、不同的幅值拟合 , 去仿真出了一个「心跳」 。
我们做的振动系统其实是一个谐振系统 , 这个谐振系统是一个可控的、有规律的振动 , 它应该是提手旁的振动 , 而不是「震动」 。
振动本身跟触觉也不是画等号的 。 别人问我们 , 为什么把公司定义成一个触觉反馈的 Total solution Provider(整体解决方案) , 而不是一个纯粹做线性马达的?
这两个问题有本质的区别 。 我们在做触觉的时候发现 , 它的外延是非常深刻的 , 它是一种无声的表达 , 可能比文字来得更 High 。
举个例子 , 别人在通讯工具里面突然发了一个表情给你 , 可能比千言万语表达得更精准 。
未来 , 只要有人机交互的场景 , 就会需要触觉反馈技术 。
举个例子 , 如果谁的手机没有开静音 , 突然铃声特别大地响起来了 , 肯定会有一堆人回头看他 , 我们可能会给他很负面的评价 。 我们希望在所有的场景里把一种静默的交互方式提供给我们的用户 。
而且我们可以用触觉做导航 , 解放眼睛和耳朵 , 避免低头手机族不可避免的撞人、撞物甚至于摔跟头的风险 。
所以 , 触觉的外延其实是为了承载更多的信息 , 而不是纯粹给人振动的感觉 。 如果纯粹制造「震动」是非常简单的 , 但如何模拟出真实世界的感觉 , 并在虚拟世界完美呈现 , 就需要一个完整的触觉解决方案 。
02
颠覆传统线性马达
元宇宙里面有一个非常关键的词叫沉浸感 。
事实上 , 目前为止 , 包括 iOS 系统里边的振动 , 我们认为它只是一个「类沉浸感振动」 。 我们想做的就是把「类」去掉 。
传统的马达有什么问题?线性马达的发展史上 , 有两个重要历史的节点:
第一个节点是 2014 年 。 第二个节点是 2020 年 。
2014 年 3 月 14 日 , 苹果正式开始立项做线性马达 。 那时候我们整个行业第一个代名词就是 LRA(Linear Resonant Actuator , 线形谐振激励器) 。
我们的第一代良率大概只有 17% , 这在国内是不能想象的 , 还可以跑去ramp(量产爬坡) , 但事实上那时候我们真的开始去 ramp , 每天干到凌晨 2 点钟跟美国解决所有的问题 。
苹果有一个 Top gating(最影响供应的物料)的概念 , 我们做线性马达 , 持续 3 年在 Top gating 的榜首 。 我只要一回办公室 , 所有人都会很担心 , 因为我回来了证明我的问题解了 , 只要我不回来 , 他们都会很 Happy 。
不管你是做显示屏的 , 还是做电源的 , 都认为马达挡在里面 , 他一定是 gating(影响供应的物料) , 所以那个时候我们其实是缺料风向标 。 到底能生产多少 iPhone , 其实要看能生产多少马达 。
2014 年到 2019 年 , 苹果的全系列的马达还是固频马达 。 固频马达是在非常窄的频段以内做触觉输出 。 它纯粹是为了服务于系统交互的事件需求 , 比如说 3D Touch、来电提醒等等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