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0 历史上是怎么过渡的?很早以前 2014 年 , 第一代 F0 的频率在 235 赫兹 , 背后的神经依据就是因为我们手对外界信号在 235 赫兹的信号是最敏感的 , 后来发现 235 上手以后力感其实并没那么强 , 所以大家一代一代在降低频率 , 2019 年的时候欧美系的 F0 已经压到了 170 赫兹左右 。
iPhone13 已经做到了 128—131 赫兹 , 可以看到 F0 的趋势是一直向下走的 。
我们设计第一代线性马达的时候 , 为了让国内客户感受到低频的质感 , 直接设计了 120 赫兹 。 我们最近做出一套是 60 赫兹的 , 那个力感饱和度会非常高 , 这是我们设计宽频马达的逻辑 。
【虚拟世界里,我们还没有意识到马达的威力】第四个指标是我们带出来的 , 就是一个宽频的带宽 , 它背后的技术价值是在没有软件、包括驱动信号的影响下 , 我们能做出多么丰厚的层次感跟触觉的效果 , 这就取决于带宽 。
文章图片
索迩电子宽频马达产品图
它直接考验的是到马达底会不会费功耗 , 能支持多少场景 。 我们发现最好的触觉输出的频段 , 其实是 300 赫兹以下 。 所以我们把 F0 放在了 120 , 可以上下兼容 。
我们用了苹果马达体积的 60% , 做出了跟它非常接近的效果 。 这意味着我们有机会在国内手机客户非常珍惜空间尺寸的前提下 , 做出接近欧美的触觉效果 , 这是我们技术溢价的直观体现 。
04
触觉反馈的未来
索迩作为新创公司 , 以触觉为核心做技术迭代 , 一定会在应用层面做更多的尝试 , 不会局限于现在的硬件形态 。
我们结合电磁学、力学、机械学、人机工程学做振动系统的优化 。
宽频系统最后输出的是两件事情:
第一个 , 触觉输出 。 第二个 , 力输出 。
大家都在讲以后的元宇宙的交互硬件 , 有很多创新概念型的产品出来 , 比如 AR , Audio glasses(音频眼镜) , 但是在声学上你会发现 , 它其实里边都是开放场 , 都是正常的喇叭的结构 , 对隐私交互、信息安全是一个挑战 , 因为漏音 。
通过泛宽频系统 , 我们设计了骨传导的发声装置 , 因为我们的低频段覆盖的范围非常广 , 所以用它做交互的时候 , 实测下来 , 我们的低频比较丰富 , 我们的漏音比传统开放型的喇叭好很多 , 基于这个想法我们设计了第一代骨传导耳机 。
我们希望把这套系统用在以后的 Audio glasses 上 , 或者是 MR、XR 等穿戴设备上 , 它对隐私交互更有价值 。
索迩铺垫的路线是在 B 端 , 我们会提供更多的力反馈、触觉反馈的交互技术给到我们 B 端的客户 。 我们也会看 C 端的产品形态 , 相信这个东西在观感上会颠覆现有的产品形态 。
我们自己的第一代 C 端产品 , 今年 10 月 19 日已经美国的亚马逊开始卖 , 之后会回到国内销售 。 它里边的振动单元 , 就是基于我们的泛频宽系统来做的 。
我们发力触觉系统 , 包括创新声学 , 去打造我们 C 端跟 B 端的生态链 。 甚至在软件层面上 , 做更多的适配宽频的输出 , 这就是我们瞄向的未来 。
*封面来源:Atsushi Koyama
本文为极客公园原创文章 , 转载请联系极客君微信 geekparker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