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静默的问号拉直( 三 )


黄教授写的文章不像一般采访人员的采访稿 。 她收集资料 , 反复研究 , 每有独到心得 。 作为编辑 , 笔者对此深有体会 。 杨先生赞成再版这本书 , 觉得年轻人读后会受益 。
杨先生颇为担心现在年轻人受手机信息影响太大 , 他说自己每次到办公室 , 上电梯时注意到同乘的年轻人常常低头在看手机 。 杨先生的担心 , 更令人觉得引导孩子多读好书的重要性 。 杨先生读过黄延复和笔者合著的《一个时代的斯文:清华校长梅贻琦》(2011年首版 , 2021年修订版) , 他觉得梅校长为知识分子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 可惜现在像他这样的人太少了 。
在课堂上学好主科
今年7月 , 教育部出台给全国中小学生“减轻作业负担 , 减轻课外辅导负担”的“双减”政策 。 “双减”政策的目的 , 是要解决义务教育阶段 , 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 ,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
“双减”政策的初衷 , 令人期待 。 而在实际推行过程中 , 难免出现一些新的情况 。 比如 , 学生怎样在课堂上提高效率 , 尽可能在课堂上掌握学习内容?对于天赋好的学生 , 学习效率高 , 减负影响不会太大 , 但如何发展兴趣自我提升呢?对于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孩子来说 , 仅靠课堂学习肯定是不够的 。 如果不让课外补习 , 这些孩子怎么办?怎样去区分出确有天赋和兴趣的孩子 , 尤其是数学能力 , 以便因材施教 , 以利成才?
杨先生认为 , 这些问题主要是针对现在的中小学生 。 对于小学生来讲 , 可以不对他们提什么要求 , 因为孩子年龄很小 。 在小学时 , 主要让孩子能够完成正课的学习 , 在课堂上认真听老师讲 , 老师留下一点作业 , 可在校内就完成 。 一般情况下 , 多数孩子要到12岁左右 , 也就是进入初中后 , 才开始明白努力和认真学习的道理 , 知道这跟今后自己进一步学习和工作关联度大 。
进入中学以后 , 数学就有代数、几何、三角这些科目 。 丘成桐先生曾特别提出 , 希望数学程度好的学生修学一点微积分 。 杨先生说 , 微积分过去的讲法 , 比如1949年以前 , 是按照中学数学思路 , 自己自学是可以的 , 但现在微积分的讲法理论性和概念性强 , 常从抽象的角度来讲解 , 这就跟初等数学的代数、三角很不一样 , 实际上是高等数学的特点 。 因为这样的差异 , 所以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之间的衔接对学生来说并不容易 。 美国几所常春藤大学的学生学习微积分时 , 老师以高等数学思维教学 , 很多学生最初也不能完全适应 。
杨先生进入北京大学学习微积分时 , 没有感到明显困难 , 但是有相当多的同学觉得比较困难 。 当时能考入北大数学系的学生 , 数学水平已经是优中选优 , 学得这么费力和困难 , 甚至使他们在思想上造成了波动 。 所以当时北大邀请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来做演讲 , 提高同学们学习数学的能力 , 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
跟专家请教 , 选择好参考书
国家出台“双减”政策 , 杨先生觉得非常重要 。 他认为无论如何孩子应该把主科内容学好 。 我们自然而然聊到现行的中小学教科书 , 杨先生对现在中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编写质量充满了担忧 。
“现在的数学大纲和教科书编写得并不理想 。 ”杨先生举例说 , 有一段时间 , 北京请大学数学系教授主持编写中学数学教材 , 参与教材编写的老师有各种各样的意见 。 比如 , 有一种意见是数学教材观念要现代化 , 中学数学过去学习微积分还没到牛顿时代 , 停留在16世纪以前 , 几何学甚至停留在更早的古希腊时代 , 太不现代化了 。 可有人提出另一种意见 , 说几何证明内容比较多 , 应该去掉一些 , 用应用性的测量类来代替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