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碧桂园创投管理合伙人牛若磊:细解为何钟情硬科技( 三 )


采访人员:这些聊的记录要留痕吗?
牛若磊::什么都可以聊 , 可以吐槽工作 , 可以分享生活 。 不会书面记录 , 但系统会自动记录你跟谁约过coffee time , 而且你可以记录对约会的评价 。 如果没有主动约人沟通 , 系统会自动给你指定一位 。
采访人员:我了解到一个细节 , 你们公司内部不允许称呼“什么总” , 只能直呼名字 。 这个有点像IT公司或者外资公司的文化 , 讲究平等 。 这个是基于什么考虑?
牛若磊:如果内部沟通时有同事称呼“总” , 会有一些“小惩罚” 。 我们希望我们的团队是专业化的 , 大家能够更开放地去讨论问题 。 不管你是多么资深的投资人 , 你不可能对所有的东西都了解 。 像我们又做医疗投资 , 又做半导体 , 又做航天航空 , 又做新能源等 , 每一个人的知识储备不可能有这么多 。 因此 , 我们一定首先要尊重专业性 , 然后有一个开放讨论的文化 。 这是一个优秀的投资机构必须具备的 。 如果老板一言堂 , 老板是有盲区的 , 他有可能会犯很大的错误 。 我们花了这么大的代价寻找了这么多优秀的人才 , 我们不把他们的能力发挥出来 , 不是巨大的浪费吗?
还有一个角度 , 我们招聘来的同事都是名校毕业或在顶尖投资机构工作过 , 非常高端的人才 。 如果给他们层级比较森严的企业文化 , 就很难发挥他最大的价值 , 或者得到他最大的认同 。 这样的话 , 很难把这种人才留下来 。
采访人员:你们的团队扩张很快 , 现在上海招兵买马吗?你们是先招兵买马 , 然后展业?还是现实的业务需求太旺盛驱动你们不断扩张队伍?
牛若磊:这可能是同时发生的 。 三年来 , 业务发展本身很快 , 总处于人手不足状态 。 我们现在已经100多人了 。 作为一级市场投资机构 , 算是一个相当大的团队了 。 从现在来看 , 总人数不太会有大规模增长了 , 但我们一定持续招聘 。 我们在北京和上海建办公室的原因就是一方覆盖到最核心的产业集群区 , 一方面希望把最顶尖的人招进来 。
始自母体优势延伸生态链
采访人员:有了人才和资金之后 , 肯定寻找合适的项目进行投资 。 这是你们的核心要务 。 我想问一下 , 一级市场投资早已是很成熟的行业了 。 在一个成熟行业做一个新玩家怎样破局?第一个项目当时怎么拿下来的?在你们投资抢夺比较好的项目时 , “碧桂园”这三个字带来更多的正面价值是否局限于产业链?在硬核科技等领域投资时 , 是否负面价值更多?请通过举例子讲一下 。
牛若磊:首先要有一个概念 , 碧桂园现在不仅仅是一个地产开发商 , 它其实是一个高科技综合性企业 。
采访人员: 但在专业投资行业里面 , 它当时确实只是一个新玩家 。
牛若磊:产业投资人在一级市场已是一个很大的力量 。 我们当年成立的时候也考虑过这个名字的问题 。 最终确定用“碧桂园创投” 。 “碧桂园”三个字的分量很重 , 对我们是非常积极的支持 。。
采访人员:房地产产业链 , 肯定是这样 。 产业链之外的投资呢?
牛若磊:产业链是一个很广义的概念 。 比如说我们投的第一个项目是贝壳 , 你考虑它是产业链吗?它处在产业链的下游房产服务板块 。 第二个投资项目是字节跳动 。
采访人员:看来这三个字背后的资源还是很丰厚的 , 开局大胜 。
牛若磊:后来 , 我们进入半导体、新能源、航天等硬核科技行业 。 这些与地产业务的关联可能不那么直接 。 比如 , 我们投资了比亚迪半导体 , 看起来和房地产没啥关系 。 当初这个项目很热 , 各机构都抢得非常厉害 。 我们最后也投资了 , 因为比亚迪和碧桂园是战略合作伙伴 , 我们得以接触到项目团队 。 再举一个例子 , 比如说我们投资紫光展锐 , 它是中国最大的半导体设计公司 , 是我们投资的第一个半导体项目 。 我们当时怎样拿到这个项目?因为碧桂园与清华大学有多年深度的人才方面的校企合作 。 当时展锐是清华校企 , 我们因此有了接触交流的机会 , 当然后续我们团队的专业度保证了项目最终投出 。 当我们投资了紫光展锐之后 , 开局顺利 , 我们就深入开始整个半导体产业链的布局 。 我们先基于碧桂园的角度出发 , 然后扩散出去;被投企业又成了我们新的生态 , 然后我们可以延伸投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