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 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有关部门出台《“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和《“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 , 以医疗装备、机器人、智能制造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 , 将在未来5年迎来新的“加速度” 。
新冠肺炎疫情不仅影响了每个人的生活 , 也给全球医疗装备产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 。 疫情之初 , 体外膜肺氧合机(ECMO)等医疗装备供不应求 , 一些高端医疗装备更是依赖进口 , 进一步暴露了我国医疗装备产业应急保障准备不足、行业应急保障机制缺乏等问题 。
《“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是国家层面推动医疗装备产业发展的第一个规划 。 该规划指明了未来5年要重点发力的7个产业领域:诊断检验装备、治疗装备、监护与生命支持装备、中医诊疗装备、妇幼健康装备、保健康复装备、有源植介入器械 。 在业内专家看来 , 这些领域基本覆盖了全人群从防、诊、治到康、护、养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医疗健康服务装备需求 。
在应对突发疫情和传染病方面 , 《“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也明确 , 要加强疫情预测预警、应急检验检测、疫病防治、紧急医学救援、医疗装备应急动员等能力建设 。
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表示 , “十四五”时期 , 我国医疗装备产业发展既面临重大机遇 , 又面临重大挑战 。 新冠肺炎疫情加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化、本地化调整 , 发达国家争夺医疗装备竞争高地日趋激烈 , 我国医疗装备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面临的阻力和竞争压力明显加大 。
医学装备产业是典型的国际化、高精尖行业 。 目前 , 国外知名医疗装备企业基本都已在我国投资设厂、扩大生产 , 我国医疗装备行业企业、科研机构也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 扩大产品出口 。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秘书长李志勇注意到 , 这次《“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也明确提出 , 医疗装备发展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 他认为 , 下一步 , 医疗装备行业应加强与国外优秀医疗装备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等交流合作 , 为他们来华投资建立医疗装备研发中心、生产基地等搭建平台、提供服务 , 而协会应为行业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提供法律咨询、检测认证、知识产权等服务 。
机器人的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 。 我国机器人产业虽然起步晚 , 但发展速度迅猛 , 2020年全行业营收首次突破1000亿元 , 在工业、教育、医疗、农业等领域大显身手 。
不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 , 我国机器人产业还存在一定差距 。 《“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提出 , 未来5年要重点补齐专用材料、核心元器件、加工工艺等短板 , 提升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的功能、性能和可靠性;开发机器人控制软件、核心算法等 , 提高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功能和智能化水平 。 到2025年 , 我国将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 , 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超过20% , 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实现翻番 。
2025年是许多制造业门类转型升级的重要节点 。 《“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也提出 , 到2025年 , 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大部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 , 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应用智能化;到2035年 , 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面普及数字化网络化 , 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基本实现智能化 。
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 , 智能制造被寄予厚望 , 是各国制造业转型与竞争的主赛道 , 也是我国建设制造强国的主攻方向 。 王卫明直言 , 智能制造发展水平关乎我国未来制造业的全球地位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