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偷拿别人的东西,聪明的父母这样处理,不会伤害孩子

“用人物 , 须明求 。 倘不问 , 即为偷” , 这句话出自《弟子规》 。 意思是:不是自己的东西 , 不问自取视为偷 。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 孩子可能会出现“偷拿”别人东西的行为 , 很多家长发现以后会非常生气、愤怒 , 用打骂孩子的方式 , 让孩子以后不敢再“偷” 。 孩子真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吗?还是只是因为暴力暂时“屈服”于你?  
用暴力让孩子不敢犯错 , 只会让孩子生出“犯错不用怕 , 只要不被发现”的想法 , 打骂方式有可能会给孩子和父母造成一辈子的伤害 。   
有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个小男孩在商店偷拿东西 , 被商店老板抓住 , 老板打电话给孩子妈妈 , 妈妈到商店以后 , 当场打了孩子 。 在回家的路上 , 妈妈还一边骂一边打 , 家长觉得孩子让她丢人了 。   
回到家以后 , 家里有亲戚在 , 看到孩子这样问怎么回事 , 当着孩子的面 , 孩子妈妈把事情讲述一遍 。 孩子进房间把门锁上 , 从窗户跳了下去 , 造成了永远的悔恨 。   
这位母亲到商店以后 , 想到的是自己的尊严有损 , 急于和孩子划清界限 , 打孩子 , 其实是在向老板展示 , 这件事情怪孩子 , 不怪家长 。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向老板付清钱以后 , 回家问清楚孩子为什么拿商店东西 , 问的时候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 比如:你为什么偷拿别人东西 。 而是问:你拿这张唱片是因为特别喜欢是吗?孩子说是的 。   
家长应该教育孩子:商店里的商品 , 只有付钱以后才能拿 , 没有付钱不能拿 , 拿了就叫“偷” 。 如果你有什么想要的 , 可以告诉我 , 只要合理 , 我会考虑给你买 。   
如果是年龄比较小的孩子 , 拿了别人的玩具 , 家长先不要急着教训孩子 , 而要学会教育孩子 。 小孩子还没有物权意识 , 不知道东西还分自己的、别人的 , 凭自己的喜怒哀乐来做选择 , 认为自己喜欢的就可以拿 。   
家长要告诉孩子 , 如果想要一样玩具 , 需要得到玩具主人的同意才能拿 , 没有同意就不能拿 。 你默默地拿走了他的玩具 , 他找不到玩具会伤心的 。 我们一起去还给他好不好?  
孩子偷拿别人的东西,聪明的父母这样处理,不会伤害孩子  
文章图片  
家长不要以为孩子小 , 道理听不懂就不讲 , 其实孩子的领悟能力很强的 , 该教育的时候必须要及时教育 。   
《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动画片中 , 父母的做法值得每位父母借鉴 。 大头儿子拿了邻居的玩具汽车回家 , 围裙妈妈刚准备说你怎么能偷别人玩具 , 小偷爸爸立即会意阻止 , 而是接过玩具汽车说让我看看 , 大头儿子兴奋的介绍着玩具汽车 , 喜欢之情表露无遗 。   
孩子偷拿别人的东西,聪明的父母这样处理,不会伤害孩子】小头爸爸把玩具汽车放在耳边说:“玩具汽车说这里不是它的家 , 它要找它的主人 。 ”一句话就让大头儿子认识到错误 , 把玩具汽车送回去 。   
后来大头儿子的玩具小熊也被邻居孩子拿走了 , 大头儿子很着急地在家找 。 这时邻居孩子把玩具送回来了 , 小头爸爸对他说:“小熊迷路了 , 谢谢你把它送回来 。 ”小头爸爸也很好地保护了别人孩子的自尊心 。   
这个时候 , 小头爸爸对大头儿子说:“别人拿了你喜欢的玩具 , 你也会很着急对不对 , 所以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回家 , 再喜欢也不行 。 ”  
约翰·梅迪纳说:“如果家长在训导时能让孩子感到充满爱意的关切 , 那么道德的种子就更有可能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 。 ”家长对孩子充满爱意的关切 , 孩子能感受到 , 这比谴责打骂更有效果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