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借钱变容易 互联网信用付带来“福”还是“祸”

_原题是:让借钱变容易 互联网信用付带来“福”还是“祸”
岁末年初 , 蚂蚁花呗、借呗整改加速 , 备受关注 。
据业内人士称 , 根据最新披露的蚂蚁消金增资安排以及新规推算 , 蚂蚁花呗、借呗能够承接的放贷规模或达万亿 , 相对整改前缩减约一半 。 整改前的2020年6月末 , 借助支付宝这一超级流量入口 , 花呗、借呗的信贷余额分别达到17320亿元和4217亿元 。
市场对花呗、借呗的整改之所以关注 , 不仅因其实打实地覆盖了5亿用户 , 覆盖面之广几乎没有一家银行可以与之媲美 , 还因其整改方向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未来互联网信用支付市场的走向 。
尤其花呗、白条等互联网平台信用付业务 , 短短几年间 , “野蛮”生长 , 带来便捷的同时 , 争议不断 , 也让我们重新审视 , “让借钱变得越来越容易”本身到底是对还是错?
借钱何以越来越容易
依托支付 , 让越来越多用户更易获得贷款 , 是互联网信用支付产品诞生的一大初心 。
花呗产品研发相关负责人曾对媒体指出 , 花呗想服务更多普通人 , 所以颠覆了原有的金融产品先证明你是好人 , 再给授信的“套路”;而是先迈出了“信任”的一小步 , 即降低使用门槛 , 不再需要提供复杂证明 , 先给出一个小额度 , 风控由贷前转向贷中 , 从而服务更多普通人 , 而不是高净值人群 。
而这种先相信、后成长的逻辑使得迷你花呗覆盖到了一群“没有数据画像”的人 , 也成就了一款覆盖5亿用户的现象级产品 。
但随着互联网信用支付产品的普及 , 让借钱变容易和培养信任的良好初心 , 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 。 首当其冲的就是 , 当信贷变得门槛过低甚至没有门槛 , 会导致用户对放贷所代表的信用风险和责任产生认知上的偏差 。
知乎上一位用户分享了使用信用支付产品的真实心路历程:
“一个月工资4000 , 没用花呗前量入而出 , 吃22元的黄焖鸡 。 有一天 , 花呗给了3000元额度 , 试着用花呗点了35元的黄焖排骨 , 点完一看银行卡 , 余额还是4000元 , 这种感觉就好像工资变成了7000元 。 接下来手机坏了 , 工资只够买2800的普通手机 , 可是用花呗就能买iphone12 , 看到同事都用iphone , 看了下分期也不多 , 咬咬牙就买了 。 然后发现 , 以前想买东西需要省吃俭用攒钱 , 现在不用省吃俭用很轻松就能获得 , 生活越来越离不开花呗、白条 。 ”
“用信用支付没想过还款 , 等发工资才发现工资全还了花呗、白条 , 只能继续用信用支付 , 最终利滚利越来越多 , 恶性循环 , 最后一看未还款已经高得吓人 , 马上就要连最低还款也还不起了 , 就省吃俭用还花呗 。 最后发现心心念念的东西 , 还是省吃俭用买上的 , 提前用上了 , 也需要省吃俭用更多时间弥补 。 很多人以为自己可以抵抗住诱惑 , 但是太过容易获得的贷款会让人失去原本的理财能力 , 可能要付出的代价更多 。 ”
用户的信用意识和信贷行为需要培养 , 尤其年轻用户和传统金融覆盖不到的下沉客群 , 本就与金融业务接触较少、金融素养刚刚起步 。 互联网类信用卡产品可以实现对更下沉群体的授信 , 让贷款更便捷 , 问题是 , 这种便捷意味着什么?
正如一位互联网信用支付用户对采访人员所言:“只要点击几下 , 就能很轻松的获得一笔钱 , 然后马上就可以用来消费 。 很容易会觉得这笔钱不需要付出代价 , 甚至会认为这就是自己的钱 。 但借贷的本质就是透支未来 , 这个意识 , 很多人是在还不起钱的时候才意识到 , 借贷是一件多么严肃的事情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