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借钱变容易 互联网信用付带来“福”还是“祸”( 三 )


这或许意味着 , 越来越多年轻人正将借贷与支付画上等号 。 李明告诉采访人员 , 随着信用支付额度的提升 , 其消费也越发大手大脚 , 无法全额还款就选择分期 , 再到后面只还最低还款 , 当债务越滚越大收入难以覆盖之后 , 为了不逾期 , 就试着借网贷 , 借网贷也很容易 , 很多平台也宣称低利率乃至零利率 , 但借钱容易还钱难 , 当入不敷出 , 借钱只会使窟窿越来越大 。 最后兜不住被网贷平台催款 , 只能找亲戚朋友借钱 , 因为借款还不上 , 很多朋友都不敢联系 。 现在就想努力工作 , 尽快把网贷和花呗还清 , 然后注销掉账户 , 重新开始 。
而据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人员了解 , 像李明这样负债累累的年轻人为数不少 。
当贷款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当然 , 若将过度消费和过度借贷的原罪归咎于互联网信用支付的普及 , 或许有失偏颇 , 毕竟伴随经济发展 , 负债率的提高也是某种必然 。 但正如苏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所言:“当贷款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 过度负债也必然如影随形 。 大多数人 , 用贷款改善生活 , 也总有一些人 , 被贷款改变生活 , 直至为贷款而活 。 ”
如何管理好信贷这个工具 , 使其能够引导人更好地使用并开出善果 , 是当前监管与业界必须一同思考的问题 。
一位曾从事大数据风控业务人士指出 , 回归业务和产品层面 , 互联网信用支付的业务和风控逻辑是成立的 , 当前头部平台坏账率也较低 , 但金融业务的风险决策 , 是一个数学问题 , 但绝不仅仅是一个数学问题 。 传统银行风控模型和大数据风控孰优孰劣 , 过去几年似乎后者占据上风 。 但结果上来看 , 传统风控逻辑看重贷前审批控制违约概率和贷后处置降低违约损失率 , 从而要求客户提供资质证明并寻找优质抵押品 , 这套简单直接的方法至今依然是最有效的风控手段 。
他进一步指出 , 利用复杂的场景、消费、朋友圈、交易等数据得出的风控模型进行授信没有问题 , 但从当前反馈看可能并不完整 。 年轻客群和下沉客群也许具备很好的还款意愿 , 但真实的还款能力也应被充分考虑 , 而还款能力就需要结合传统风控模型甚至传统风控流程 。 这不仅是业务层面 , 还有道德层面的要求 。
“比如 , 银行信用卡在对学生群体发卡前必须落实父母等第二还款来源 , 并征得其同意 , 但互联网类信用卡产品则无需这一流程 。 但从结果上来看 , 许多年轻群体还不起花呗、白条时 , 求助的还是父母 , 甚至在许多用户出现逾期面临机构催收时 , 找到的依然是他们的父母 , 他们往往到那时才被动知晓子女的‘巨额’债务 , 不得不举全家之力偿还子女的债务 , 从法律和业务层面或许没有问题 , 但从道德层面来说是有很大瑕疵的 。 ”他指出 。
一位股份行不良资产业务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人员 , 个人信用贷款不良市场上有不少机构愿意承接去做 , 2021年个贷市场还是比较火热 , 逻辑在于 , 理论上来说 , 个贷不良绝大部分都可以收回来 , 只是时间早晚 。 因为只要生命存续 , 债务人获得收入 , 就可以慢慢还清债务 。 一般来说 , 债务人群体越年轻 , 偿还能力相对更被看好 , 其不良资产转让价格也越高 。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 , 互联网信贷机构敢于将消费金融客群下沉 , 并敢于快速提高授信额度的原因 。
但他进一步指出 , 从消费者层面来说 , 高负债必将带来信用风险与生活压力的上升 , 尤其对年轻人而言 , 过早迈入高负债生活 , 或将对其一生带来深远影响 。 在合规前提下 , 若能在产品体验之余 , 兼顾社会影响 , 互联网信用支付才能有更长远的良性发展空间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