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借钱变容易 互联网信用付带来“福”还是“祸”( 二 )


另一位股份行信贷业务人士也指出 , 正是由于互联网信用支付覆盖的年轻用户和信用白户是传统银行覆盖不到的 , 所以互联网信用支付平台有责任引导他们合理借贷 , 不仅是投资者教育 , 还需要在授信、制度、风控层面重新衡量原有的模型和机制 , 不能简单依赖消费金融扩大消费 , 必须更加关注消费金融的质量 。
支付嵌套信贷对么?
从监管对花呗、借呗的整改要求看 , 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 , 断开支付宝与“花呗”“借呗”等其他金融产品的连接 , 纠正支付链路中嵌套信贷业务的行为 , 而这也被视为对当前互联网巨头信用支付影响深远的一大举措 。
早在2020年9月 , 央行副行长范一飞就曾公开指出 , 一些互联网企业利用旗下机构将支付业务与信贷等其他金融业务交叉嵌套 , 形成业务闭环 , 业务过程难以被穿透监管 , 极易引发风险跨市场蔓延 , 并喊话这类机构提高站位 , 积极配合监管 , 切实整顿超范围信贷业务 , 消除利用支付拓展交叉金融业务的风险隐患 。
据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人员了解 , 支付业务与信贷业务在传统金融业务中本是两个独立的体系 。 举例来说 , 小明储蓄卡中只有2000元 , 但想买3000元的手机 , 那么他若想购买手机 , 就需要首先拥有一张额度1000元以上的信用卡 , 或者去贷款1000元 , 然后去商店支付购买 。 在这一过程中 , 小明可以选择任何一家银行申请信用卡或消费贷款(也可以去消费金融公司或其他借贷机构) , 能否批准小明的申请取决于小明的信用资质 。 支付行为与信贷行为是相互独立的两个行为 。
但从互联网信用支付的业务流程看 , 包括蚂蚁、京东等多家互联网公司 , 支付和信贷相互嵌套 , 甚至形成了闭环 。
以花呗为例 , 此轮整改之前 , 花呗本质上是通过在支付宝平台上完成放贷的信用贷款 , 花呗与支付宝几乎是共生关系 , 且一旦开通花呗 , 用户在使用支付宝支付时 , 一般会默认或推荐使用花呗 , 即支付与借贷通过同一个账户完成 。 而花呗获客也主要来自阿里旗下电商平台淘宝 , 评估审贷则依托芝麻信用 , 芝麻信用也与淘宝消费和支付宝支付行为高度关联 , 这意味着从信贷到支付的所有流程都可以在蚂蚁的闭环内完成 。
业务闭环对互联网公司来说意味着更高的留存资金能力以及个人金融行为数据沉淀 , 而这种打破业务之间壁垒的模式也能给用户带来更好的服务体验 。 但在业内人士看来 , 这种支付与信贷的高度嵌套却存在不少隐患 。
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人员采访中发现 , 这种支付嵌套信贷会进一步加剧用户“借钱容易”的体验和认知 , 从而助推超前消费、过度消费和随之而来的过度借贷问题 。
一位95后互联网信用支付和网贷用户李明(化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人员 , 其并没有固定收入的稳定工作 , 也没有存款 , 当前总负债近10万元 , 最初开通使用的就是花呗 , 很容易就获得了几千元的授信 , 此后只要用支付宝消费就会习惯性选择花呗 , 而随着使用增多 , 额度也越来越高 , 购买力也随着花呗额度的提高而随之增高 。 “最刺激消费的就是花呗提额的时候 , 没有欠别人钱的感觉 , 会觉得使用花呗只是一种年轻人都有的生活方式 , 贷款好像是钱包的扩展 。 ”他表示 。
选择这种“新生活方式”的显然不止李明 。 市场研究公司尼尔森在2019年末发布的《中国消费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指出 , 由尼尔森采访3036名中国年轻消费者后得出(18-29岁的在校学生或在职者 , 约等于90后)结论指出 , 在中国1.75亿的“90后”中 , 仅有13.4%的年轻人是“零负债” , 有86.6%的人都在使用信贷产品 , 很大一部分人将其视为“支付工具” 。 但问题是 , 这群使用信贷产品的年轻人当中 , 只有42.1%的年轻人能在当月还清 , 超过半数的人会因无法及时还清贷款而背负债务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