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从没尝过食用油的真正味道,因为它们原本是臭的( 三 )

文章图片
图12/15
当时日本食用油工厂采用的脱臭设备 。 米糠油(淡绿色)被管道中的多氯联苯(深绿色)加热 。 图片来源:wikipedia
接着 , 这些米糠油又被卖给消费者以及养鸡户 。 结果在1968年2-3月间 , 40万只鸡死亡 , 而1.4万人因为食用了被多氯联苯污染的米糠油而生病 。
病患的典型症状包括皮肤发黑、长出氯痤疮、眼眶周围和身体也流出黑色油脂分泌物、儿童变得呆蠢等等 。 后来超过500人因此死亡 。 这就是著名的“油症”事件 。

文章图片
图13/15
日本油症患者面部的氯痤疮 。 图片来源:doi.org/10.1289/ehp.59-1568099
因为油症事件 , 后来日本政府下令禁止使用 Dowtherm 作为热媒 , 并在1973年制定了化审法(化学物質の審査及び製造等の規制に関する法律) 。 基于同样的理由 , 美国后来也禁止使用多氯联苯当作食用油脱臭工艺中的热媒 。
不过 , 多氯联苯很难被排出人体 , 它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可以延续一生 。 这就是为什么到了2011年8月29日 , 日本正式通过了《油症救济法》 , 为处理50年前的事故的后遗症制定了法律依据 。
而因为包括日本米糠油事件在内的众多氯联苯污染事件 , 2001年5月 , 各国签订了《斯德哥尔摩公约》 , 要求签署国全面停用多氯联苯 。
油症事件对于脱臭行业的最大冲击在于 , 现在在脱臭这一步骤中 , 在加热食用油时 , 使用的多是高压蒸汽 , 热媒因为存在安全隐患而成了非主流 。
当然了 , 很少使用热媒的脱臭工艺并非无可挑剔 。
脱臭工艺通常需要100-2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 。 但是近年来的研究发现 , 这样的高温会造成“热降解” , 会让油脂产生一些有害物质 , 比如反式脂肪酸 。
作为全球需求量最高的油种 , 棕榈油的反式脂肪酸问题尤为严重 。 未经加工的棕榈油含有胡萝卜素 , 因而呈现棕红色 , 并不是我们在方便面调料包里看到的白色 。 显然棕榈油还经过了脱色处理 。

文章图片
图14/15
未经加工的棕榈油是红棕色的 , 经过精炼的棕榈油是雪白的 。 图片来源:AAK
实际上 , 棕榈油需要能同时脱色的特殊脱臭技术——热漂白(heat bleaching) 。 热漂白通常需要260摄氏度的高温 , 因此反式脂肪酸产物比其他油脂多 。 在环保问题之外 , 这也是棕榈油产品被人诟病的一大原因 。

文章图片
图15/15
棕榈油是现代食品工业的一大基石 , 快餐和方便食品大量使用棕榈油 。 比如油炸食品一般就是用棕榈油炸制的 。 图片来源:见水印
看到这里 , 在对平平无奇的一瓶菜油中所蕴含的人类技术进步感到惊奇的同时 , 你可能会好奇古人炒菜的滋味了 。
用带着动植物本身色泽和体味炒制的菜肴 , 和我们现在用精炼食用油和煤气炉做出来肯定不是同款啊 。
汗蒸精油 , 没油灵魂 。
【大多数人从没尝过食用油的真正味道,因为它们原本是臭的】来源:把科学带回家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