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事摆桌样品图片 白事家里摆设( 二 )


避免停尸过长,腐烂发臭,以保持卫生 。第三,从俭节约 。由于受伊斯兰教 “葬必从俭”的影响,在处理丧事上,主张薄葬,提倡俭省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回族有一句俗语:“死后铺金盖银,不如生前厚养孝顺 。
”所以,现在回族办丧事,一是不用棺,只用三丈六尺白布缠身 。回族这种从俭习俗,不仅现在这样,过去也是比较注意的 。如泉州回族《丁氏家谱说》,回族亡者 “殓不重衣”,这就明确了回族人死后不穿戴各种衣服等 。
二是不设灵位,不搞繁文缚节;出殡仪式简单、安静,不雇用吹鼓手吹吹打打,也不讲究任何排场,埋葬不用殉弊物,不搞什么纸车纸马、童男意女等纸涪 。送葬中禁止摆设任何祭品,不举行任何祭典 。第四,一律平等 。
回族在处理丧事上,无论是地位较高的掌权者 。有一定影响和威望的阿訇、学者,还是普普通通的教民,鳏寡孤独无人照料的人;不管是长寿的百岁老人,还是呀呀学语的幼儿,均无贫富贵贱之分,大小之区别,一律平等 。
都是在阿匐的引导下,用水冲洗后,白布缠身,举行殡礼,最后将尸体抬往墓地安葬 。第五,有自己的场地 。不管是回族聚居区,还是与汉族杂居区,都有自己圈好的坟地,决不允许别的民族人往里埋葬,也不到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坟地去埋 。
在回族聚居区,有的为了就近方便,还根据地域、家族等情况,分几个坟地 。回族不信风水,只要干燥、平稳的地方就可作坟地 。凡是回族都可以埋在一起,各占一穴地,反对多占地盘在临终前,一般都注意做好这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请阿訇给病人念“讨白”,祈祷真主饶恕病人的罪过,要求病人仟悔和反省自己 。
二是要“口唤”,即病人平时接触的邻里乡亲、朋友,与病人如果发生过口角、矛盾,甚至结下仇恨的,这时要主动向病人说“色俩目”要“口唤”,讲明原情,消除误会与隔阂,以期互相原谅,了结往轧 三是病危时,要求周围肃静,不乱哭乱喊,嘻笑吵闹,少在病人跟前行走 。
除了病人的亲骨肉和守候在病人身旁的阿自或在群众中德高望重并懂得伊斯兰教教规的人以外,其他人均不能入室,直到逝世 。回族人逝世,一般都称“无常”,有些地方称“归真”或“毛提” 。
“毛提”是波斯语,也即逝世之意 。“归真”是回族群众对笃信宗教和宗教职业人员以及宗教上层人士去世的称法 。回族无论怎么称呼逝世 。但部忌说 “死”这个词 。为什么呢?这与受伊斯兰教的影响有很大关系 。
因为伊斯兰教把死当作一个人最后的必然归宿,并把它理解为嘎来布(即肉体)的消失和“罗罕”(精神)的升华,是.人生的复命归真,而不是生命的归结 。所以 。久而久之,在回族当中就形成了一种习惯,忌说“死了” 回族的葬礼,东自长江三角洲,西至帕米尔高原,南起海南岛的“天崖海角”,北达黑龙江畔 。
大同小异,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形成了以下几项程序: (一)停尸 。回族人停止呼吸后,在身旁守候的阿訇或亲人,要当即给亡人瞑其眼,合其口,顺其手足,理其发须,还要整好尸体,把头扶向右侧 。
人逝世后不能停在睡觉的床上,有条件的要安排在通风凉爽的客堂大厅,如住房紧张或家境贫寒,可在客房地上铺上席子或停尸床 。将尸体安置于上面,但不能停放在伙房 。停尸必须使亡人头北脚南仰卧 。面稍向干西 。
并在尸体上要覆盖一块洁净的白布单 。与此同时,要派人分头通知本坊教长及亲戚朋友,邻里乡亲 。并在直系亲属中 。推选出几位有组织能力和处理丧事经验的人,管好迎来送往、丧事费用等事情 。(二)善面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