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发现 , 自己讲课的声音开始变得悦耳 , 台下那些隐约地、窃窃地讨论声陆续消失了 , 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们日渐集中于课程内容 , 再没有人会因为老师的声音而分神 。 同行的老师也开始愿意邀约小莉一同聚会 。
诚实面对自己的声音 , 正视自身的不足 , 小莉在声音训练课程里学会的是发声技巧 , 但心态上的转变才是突破个人职业瓶颈的关键 。 “让我逐渐接纳了自己的声音 , 帮我成功击溃了自己的心魔 。 ”小莉说道 。
与寻求个人职业突破口的小莉不同 , 42岁的全职妈妈阮昭阳想要探寻的 , 是充斥着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家庭日常生活以外的可能性 。
她心里一直埋藏着配音的理想 。 “我从小就很喜欢听小说联播 , 喜欢看动画片和译制片 , 我在各种各样的声音里学习知识 , 感受世界和人生 , 很多声音演播者令作品更加真实饱满 , 深深地打动了我 。 所以我曾经有一个梦想 , 就是成为一个配音演员 。 ”
在短视频平台上 , 阮昭阳获得了梨花声音研修院的一次体验机会 , 之后 , 又报名参加了整个声音训练的专业课程 。
纵然是线上教学的课程 , 但是长达六个月的培训周期里 , 不同老师带来不同方向的课程 , 班里设置了声音教练检查督促学习进度 , 这些安排都意味着课程的学习强度并不低 。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 固定时间参与网络课程 , 第一时间完成课后作业;料理家庭事务的同时利用闲暇的碎片时间训练基本功 , 听作品磨耳朵;自我督促自我输出 , 建立个人的有声账号 , 发布自己的作品 。
她把自己的日程塞得满满当当 , 并灌注了持久地努力 。
文章图片
(企业供图 , 央广网发)
阮昭阳不是只会埋头苦练的好学生 。 虽然经验不足 , 但是她明白 , 天赋并不是练就好作品的唯一条件 。 又或者说 , 优秀配音作品的诞生 , 更离不开配音者对于内容的深入理解与思考 。
“好声音很多 , 但是不思考的人也很多 , 最后能留下来有一定成就的都是用作品说话的人 。 ”她对自己的要求不止步于技法 , 观察生活也是她的一大训练内容 。
作为一位全职母亲 , 家庭与孩子是她的生活重心 , 除此之外 , 她还十分热心公益 。 亲子公益项目成为了她发挥配音能力、验证学习成果的舞台 。
由于掌握一定的声音技法 , 阮昭阳被亲子阅读的公益组织邀请去导演小朋友的声音剧场 。 她把完成这个作品当做是挑战自己的任务 , 一步一步去打造面向小朋友的声音剧场 。
日复一日的声音训练 , 平日里积累下的生活观察 , 这一次 , 她都应用在了创作上 。 首先从文本开始解构分析 , 再把自己沉浸到角色中揣摩心理 , 之后运用自己的声音技巧 , 调动参与者一同创作 , 最后音效添加 , 制作剪辑 , 完成作品 。
对于能够受到社区邀请导演声音剧场 , 教小朋友们学习声音技巧 , 甚至担任社区的亲子阅读大使 , 阮昭阳感到十分自豪 。
虽然与专业配音演员之间还是有很远的距离 , 但更重要的是 , 在这段学习中 , 她收获了进步的勇气与希望 。 四十岁出头的她 , 依然可以打破年龄的障碍 , 从零开始学习一门新的技能 , 给身边人带来正面的影响 。
她稳步往心底的梦想走去 , 构建起一种来自家庭以外的公共价值感 。
未来
成稿过程中 , 笔者发现 ,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 声音市场逐渐呈现出多元化样貌与更宽广的想象空间 。 配音已经不再是传统认知里的商业配音和影视配音 , 声音的应用从大屏走向小屏 , 在更多领域发挥价值与作用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