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全国率先开展固体矿产数字勘查 , 实现了矿产勘查从普查到详查、勘查全过程数字化 。 ”日前 , 在贵州省地矿局举办的“数字勘查”媒体见面会上 , 该局首席科学家周琦言语之间透着自豪 , “过去野外地质矿产勘查工作数据采集较为落后 , 都是人工野外作业并采用手工整理和记录 , 现在要改变落后面貌 , 实现它的数字化转型 , 我们第一步做的就是数字勘查 。 ”
为破解长期以来地质勘查数字化转型难题 , 贵州在国内率先开展数字勘查 , 推进地质工作与大数据融合发展 , 实现了地质勘查全过程数字化 。
“亚洲第一”带来的数字化命题
我国是锰矿石和锰系材料的消费大国 , 每年有70%的锰矿需要从国外进口 , 锰资源十分紧缺 。 过去 , 贵州找矿 , 沿用的是苏联科学家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沉积型锰矿找矿理论 。
从2005年起 , 贵州省地矿局以周琦为首的103地质队找矿团队立足贵州锰矿成矿条件 , 在大量野外考察、勘查的基础上提出“古天然气渗漏沉积成锰”成矿理论 。
依据这一新理论 , 贵州在铜仁探明普觉、高地、道坨和桃子坪4个世界级超大型锰矿床和中国第一个特大型富锰矿床 , 实现我国锰矿地质找矿有史以来的最大突破 。
贵州由此成为全国最大的锰资源基地 , 锰矿石资源储量跃居亚洲第一 , 从根本上扭转我们国家锰矿依赖国外进口的局面 。
不过 , 在传统的矿产勘查中 , 地质填图、钻孔编录、计算制图等无一不是靠纸质记录 。 繁琐、低效 , 成为制约地质勘查工作发展的瓶颈 。
作为全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 , 近年来 , 贵州的大数据发展如火如荼 。 是否可以利用大数据的红利 , 让地质勘查搭上数字化的快车道呢?这成了摆在贵州省地矿局党委书记、局长付贵林面前的一道新命题 。
为此 , 从2016年起 , 在贵州省自然资源厅的支持下 , 贵州省地矿局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吴冲龙教授团队合作 , 开始了数字勘查的探索 。
数字化颠覆传统矿产勘查模式
“数字勘查”第一步是勘查的全过程数字化和信息化 。
这就意味着 , 原先以纸质的方式来留存的各种地质数据和资料 , 都要按标准录入数据库 , 为后续的图件编绘、综合研究和储量估算提供数据支撑 。
面对新的数据采集方式 , 一开始 , 很多人不习惯 。 贵州省地矿局通过集中培训、野外现场演示等方式 , 让一线技术人员熟练掌握数字勘查技术 。
周琦到矿区现场指导 , 他鼓励大家大胆尝试 。 “野外数据采集就像修房子 , 首先要打好地基 。 数据录入完整 , 地基牢固才能在上面建成高楼大厦 。 ”
“今后不用带笔和纸到现场了 。 ”在矿区现场 , 年轻的技术骨干沈红钱用平板电脑给大家演示 , “平板电脑里 , 数据编录不重复 , 只要填写一张表格 , 其他表格中相同的内容便自动更新……”
更为重要的是 , 数字化之后 , 数据计算、绘图、建模都不用人工了 。 沈红钱的演示 , 让大家深受震撼:数据经电脑自动计算分毫不差 。 更让大家称奇的是 , 原本需要手工一个月才能完成的图纸 , 在平板电脑里 , 一个上午就完成了 , 而且很精确 。
原来 , 吴冲龙教授带领的团队研发的固体矿产勘查信息系统 , 其编图子系统可完成对勘查区地形地质图、钻孔综合柱状图、勘查线剖面图、矿体投影图、资源量估算图等各类图件和表格的自动化编绘 ,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
对此 , 身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矿信息系统研究所所长的吴冲龙解释说 , 通俗地说 , 数字勘查就是实现勘查全过程“无纸化”操作 。 “我们把地质工作的海量数据转化为计算机能够重组管理、统计和定量分析的内容 , 使之数据化、信息化……”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