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图1/1
上市并非终点 。
文 | 赵小米
2021年结束 , 生鲜电商这一巨大赛道在过去一年间 , 从激进转为保守 。
不仅新业态社区团购玩家纷纷撤城、裁员、收缩 , 上一个被资本青睐的业态生鲜即配平台们 , 也不约而同 , 把短期目标从扩张变为盈利、生存 。
【前置仓2022年首要目标:盈利】生鲜即配平台一般被分为两种模式:每日优鲜叮咚买菜的前置仓型 , 与盒马7鲜的店仓一体型 。 无论是哪类 , 生鲜即配都可以说是所有电商业态中投入最重的模式 。
投入重主要体现在前置仓的开设 , 以及配送团队搭建两方面 , 这也使得生鲜即配平台们的处境比社区团购更为艰难 。 此前社区团购疯狂烧钱用于拉新获客 , 在告别补贴后 , 主要花钱的地方在于仓储与运输等后端供应链的完善等方面 , 单个区域很容易跑通盈利;但生鲜即配平台则不然 , 前置仓的租金、骑手的工资 , 都是没有任何缩减弹性的成本支出 。
这意味着 , 生鲜即配模式本身比社区团购更加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流支撑 , 且后者烧钱意在扩张 , 而前者烧钱只为生存 。
2021年 , 生鲜即配赛道跑出两个上市玩家 , 每日优鲜与叮咚买菜 。 但均蒸发过半的市值意味着 , 上市并非终点 。
更透明的数据与反应更迅速的二级市场 , 让前置仓玩家们在2022年 , 需要更有力地证明自己模式的的正确性 , 给目前略失信心的市场与投资人一个更确定的答案 。
活到盈利
生鲜电商是一门回报周期极长的生意 , 这一点在前置仓模型中体现尤甚 。
生鲜产品毛利低 , 报损率高 , 需要做到足够大的规模与渗透率后 , 才能实现区域性盈利 。 各平台也将自己的预计盈利时间设在数年后 , 如叮咚买菜曾在IPO时在招股书中预估2024年S4可实现正利润 。
风险资本对创业平台的包容度更高 。 早在二者上市前 , 生鲜即配平台的盈利能力就被质疑 , 这体现在叮咚买菜直到上市 , 始终未跑通以市为单位的区域性盈利;而早入局并跑通单城整体盈利的每日优鲜 , 近两年却大幅收缩 , 砍掉了绝大多数前置仓 。
但二级市场对营收、利润等数字更为敏感 。 上市后的第一年 , 财报显示 , 二者依然持续亏损 。 2021年前三季度中 , 叮咚买菜亏损53.4亿元 , 每日优鲜亏损30.1亿元 。 盈利能力上的缺乏 , 使得二者股价跌跌不休 。 截止发稿日 , 叮咚买菜股价从23.5美元的发行价跌至11.9美元 , 每日优鲜则从13美元跌至4.68美元 。
对此 , 在2021年S3季度财报中 , 叮咚买菜多次提出盈利指标的改善 , 称盈利时间将比IPO预期更为乐观 , 且更是从战略方面首次提出 , 从“规模优先 , 兼具效率”变为“效率优先 , 兼顾规模” 。
这与此前的激进扩张相比 , 叮咚买菜的新计划可谓是180度扭转 。 一方面在于 , 此前疯狂拓城 , 意在拔高GMV、开城数、前置仓数等数据 , 从而冲击更高的估值 。
另一方面在于 , 在规模扩大后 , 实际的运营效果与理想中的规模效应可能并不完全一致 。 据财报显示 , 在过去2年间 , 无论是激进扩张的叮咚买菜 , 还是保守收缩的每日优鲜 , 其履约费用率并没有降低 。
2020年 , 叮咚买菜的履约费用率为35.6% , 而2021年前三季度履约费用率反而略微增高 , 均超过了36%;每日优鲜更是从2020年的25.8%涨到了2021年S3的30% 。
前置仓履约费用的大头 , 在于人工费用 , 包括远超标准的加工人员 , 以及自建的配送团队 。 要想保证订单半小时达的优质服务 , 高额的人工费用不能避免 , 这一部分成本难以缩减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