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盒“反噬”肯德基( 四 )



盲盒“反噬”肯德基

文章图片
图9/9

图源网络博主
究其根本 , 这是一种快餐食品消费与盲盒消费的逻辑矛盾问题 。
一般情况下 , 消费者购买快餐食品都是基于一种快速供应、即刻食用、价格合理的需求 , 大部分快餐食品的都是预加工的形式 , 本身就不适宜大量购买、长期保存 , 不仅破坏风味 , 更存在变质的风险 。
而盲盒 , 自诞生以来就被诟病“非理性”“过度营销”等 , 当然 , 随着争议增多的 , 还有年轻人对这些小物件的狂热消费欲 。 大部分盲盒作为摆件 , 本身的功能便只有“观赏” , 不论摆在玻璃柜里还是书桌上 , 它始终是作为一种物品存在 , 不会被消耗、也并非生活必需品 , 更由于其“收集”元素与“溢价市场”的存在 , 哄抬价格的情况也一直有发生 。
诱导重复消费、讲究精神满足的盲盒 , 成为追求即时饱腹的快餐的“附赠品”后 , 其中的矛盾便会十分突出 。 重复消费便会食物过量 , 只是饱腹便无法满足精神上的“集娃”欲望 , 这种问题似乎很难解决 。
“节俭”这一品质在中华传统文化观念中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 特别是对于粮食的浪费 , 更是“谁碰谁翻车”的价值观红线 。 在营销策划阶段 , 合作双方都应对此有所预判 。
与泡泡玛特这样一个具有极高市场号召力的盲盒品牌展开合作 , 其受到广泛追捧的可能性是可想而知的 。 过量购买违背了快餐食品的消费逻辑 , 而盲盒本身又是一种对消费者心理的诱导 , 为了凑齐一套或是抽到隐藏款 , 短时间内重复消费成为了许多人的选择 , 于是 , 大量购买六份甚至更多套餐的人出现了 。
更何况 , 泡泡玛特在其中的联名行为也缺乏市场认知 。 新浪财经《5D调查》提到 , 该事件的知情人向他们透露 , 这次合作通过IP授权进行联名 , 在肯德基售卖之前 , 泡泡玛特并不了解售卖规则 。
此番被点名、谴责或许是逃不过的 , 在策划正式官宣的那一刻 , 这一系列行为便有了传统道德层面的先天劣势 。
甚至可能不只是道德上的危机 。 根据2021年4月29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中 , “餐饮服务经营者不得诱导、误导消费者超量点餐”等条例 , 肯德基甚至存在被罚款处罚的可能 。
1月13日下午 , 有媒体从肯德基客服处得知 , 盲盒将不受影响 , 继续销售 , 具体情况可咨询当地餐厅 。
运用各种营销手段刺激消费并非不正当 , 但在这之前 , 企业应当认识到自身的导向与影响作用 , 规避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 。 某种程度上 , 也是用社会责任换取更多收益、更长远的品牌美誉 。
作为快餐头部品牌 , 这番争议对肯德基的影响似乎不会太大 。 但这次受到盲盒“反噬” , 或许也能让其认识到其中的困境与问题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