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汤2000亿,旷视稳了?( 三 )



商汤2000亿,旷视稳了?

文章图片
图4/5

但这也随之带来另一个外界的关键质疑:当AI公司“由软变硬” , 毛利率大幅下滑 , 提供的服务与“由硬变软”的硬件公司别无二致时 , 是否还可以匹配得上AI公司的高估值?其估值水平是否应该向硬件公司靠拢?
公开数据显示 , 旷视、云从、依图这些AI创业公司在一级市场估值普遍在15-20倍市销率(PS)之间 。 而A股的AI上市公司如科大讯飞的市销率不足10倍 , 由硬件向软件转型的AI安防龙头海康威视的市销率还不足8倍 。
也就是说 , 如果“由软变硬”的旷视 , 在估值水平上与硬件公司靠拢 , 则其一级市场估值将会大打折扣 。
难敌行业对手
落地到具体应用场景时 , 身怀先进AI技术的AI企业 , 为何打不过传统的行业内玩家?
AI本质上是一种技术 , 其下游应用是高度碎片化的 。 正如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所说 , 纯粹的人工智能是没有商业模式的 , 一定要跟一个领域、一个产业相结合 。
但在进入到一个新行业、新领域时 , AI企业不可避免的要与行业内的玩家展开竞争 。
尤其是某些热门场景 , 如安防已经十分拥挤 。 除AI四小龙都有布局外 , 旷视必须面对大华、海康等原行业玩家 , 还有BAT、华为等巨头企业的跨界竞争 。
一般来说 , 市场普遍认为AI企业具备技术上的优势 , AI技术可以解决行业的痛点 , 帮助降本增效 , 提高生产力 , 因此能够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 但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 。
以安防场景为例 , 旷视的城市物联网解决方案业务2020年的毛利率仅有26.13% , 远低于行业内玩家海康威视(46.53%)和大华股份(42.70%) 。 众所周知 , 后两家企业都是以硬件为主业 , 在公众印象中仍然是硬件公司 。
官网资料显示 , 旷视2015年就已进入城市物联网领域 , 至今已有6年多时间 , 按理说已经探索并积累了较长时间 , 但这样的毛利率水平与公众心目中“高科技高毛利“的AI公司的印象并不相符 。
在另一个重要应用领域——“AI+物流“当中 , 旷视同样遇到了强劲的行业对手 。
旷视在2017年开始率先接触“AI+物流”领域 , 自研了包括AMR机器人、SLAM导航智能无人叉车、人工智能堆垛机等多款智慧物流硬件 , 为客户提供仓库、工场及零售店的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 。 目前该业务已经占到了旷视总营收的15.7% 。

商汤2000亿,旷视稳了?

文章图片
图5/5

但AI+物流领域也并非一片蓝海 。 行业内的玩家如极智嘉、快仓、鲸仓科技、海康机器人等都可以提供软硬件一体的物流仓储解决方案 , AI算法也几乎成为了行业内的标配 。
旷视要在短时间内深入了解行业know-how , 自研多款硬件 , 从零开始赢得客户的信任 , 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不容易 。 招股书显示 , 2020年、2021年上半年 , 旷视的供应链物联网解决方案的毛利率分别仅有5.76%和3.43% 。 不到十位数的毛利率甚至低于一般的硬件代工企业 。
落地到具体应用场景时 , 身怀先进AI技术的AI企业 , 为何打不过行业内玩家?
细究原因 , 一方面 , AI技术只是最终解决方案当中的要素之一 , 在不同的应用场景发挥的作用轻重不等 。 旷视在AI技术上可能更胜传统对手一筹 , 但在品牌、渠道、硬件基础、客户服务等其他要素上可能并不占据优势 。
另一方面 , 随着阿里、腾讯等巨头亲自下场做算法(蚂蚁的刷脸系统已结束与旷视合作改为自研) , 图像识别算法的门槛越来越低 , 也越来越不值钱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