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图1/5
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文/谢泽锋
来源/巨潮WAVE(ID:WAVE-BIZ)
上市三天 , 股价翻倍 , 市值一度突破3000亿港元 。 在一片质疑声中 , 头顶“AI第一股”的光环 , 商汤科技上市后的股价表现出乎不少人的意料 。
商汤上市后的火热 , 很自然地让投资者们对“AI四小龙”中其他三家(旷视、云从和依图)的资本征途充满期待 。 尤其是折戟港股后转战科创板的旷视科技 , 有希望成为四小龙中第二家上市的AI公司 。
不过 , 巨额的研发支出 , 持续的业绩亏损 , AI商业化前景不明等问题 , 一直是笼罩在AI企业头上挥之不去的乌云 。
具体到旷视科技 , 其与大股东蚂蚁集团合作的合规性(涉及到人脸识别数据) , 一直颇受监管关注 。 此外 , 旷视2018年营业收入与两年前相比大幅下调了5.73亿元 , 这两个问题被证监会反复追问 , 成为其上市最后关头的“拦路虎” 。
遭遇注册阶段罕见的二轮问询 , 面对更加严格的数据监管环境 , 在素来注重盈利的A股市场 , 旷视科技的上市之路就如同整个AI产业的商业化前景一样 , 注定不会一路坦途 。
罕见的二轮问询
查阅证监会多轮问询的问题来看 , 营收和数据安全问题是旷视科技最大的两个“疑点” 。
旷视科技已于2021年9月9日过会 , 拿到了梦寐以求的“门票” , 但过会并不意味着可以最终上市 。 在上市之旅只差临门一脚时 , 旷视遭遇了注册阶段罕见的二轮问询 。
2021年9月30日 , 旷视科技提交了科创板注册申请 , 随后在10月28日收到证监会下发的意见落实函 , 该文件要求旷视进一步说明关于同行业、研发、小贷类客户、员工持股及高管等共计八大问题 。
但经过两个月的准备后 , 旷视长达100页的回复 , 依旧没有打消证监会的疑虑 。 12月29日 , 证监会便再次就营收、公允价值及数据问题发问 。 截至2022年1月8日 , 旷视科技还未回复 。

文章图片
图2/5
一般而言 , 通过上交所审核进入注册阶段的拟科创板企业 , 意味着已经通过了监管层多轮考验 。 走到注册这一步 , 妨碍其上市的绝大部分质疑和“瑕疵”基本完成了整改和解释 。
往往证监会在对拟注册的企业再进行一轮问询后便可获得上市 , 注册阶段遭受二轮追问的企业 , 历史上屈指可数 。 旷视则不幸位列其中 。
查阅证监会多轮问询的问题来看 , 营收和数据安全问题是旷视科技最大的两个“疑点” 。
首先 , 与两年前旷视向港交所递交的上市申请相比 , 此次A股上市的招股书中对业绩进行了“大洗澡” 。
其中 , 2018年的营业收入由两年前的14.27亿元大幅锐减至8.54亿元 , 足足相差了5.73亿元之多 。 这也导致毛利缩水3.98亿 , 应收账款则减少4.51亿 , 而存货增加了近9000万 。
根据招股书 , 旷视科技2018年、2019年和2020年的营收分别为8.54亿元、12.60亿元和13.91亿元 。 而如果按照2018年14.27亿元的营收计算 , 其近三年的收入则呈现下滑态势 , 这与高科技公司的高成长属性严重不符 , 也会影响到未来的发展预期和投资者信心 。
旷视科技解释称财务数据大幅调整是因为“新收入准则实施时间不同”、“项目制合同业务两地实务处理上的差异”及“收入确认具体适用政策的调整”所导致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