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的 CEO 帕特 · 基尔辛格在 10 月接受采访时提到 , 英特尔有信心在未来十年里保持甚至超越摩尔定律 , 在此之前 , 摩尔定律常被人认为正在放缓甚至失效 。
一个月后 , 英特尔拿出了换用「异构多核」架构的 12 代酷睿 , 这被认为是 X86 最具颠覆性的一次改变 。
文章图片
过去无论是 AMD 还是英特尔 , 4 核、8 核还是 16 核 , X86 平台的多核处理器采用的都是「同构多核」的核心架构 , 即各个核心的结构、算力、地位都一致 。
12 代酷睿这次将核心分成了性能核与能效核两种 , 这有点像 Arm 架构的「大小核」结构 。
文章图片
由于能效核的体积比性能核要小得多 , 通过增加能效核的数量来提高处理器的多核算力不失为一种性价比更高的方式 。
在新架构的探索上 , 向来以多核性能见长的 AMD 也没有掉队 。
从 AMD 公布的一些专利里 , 我们也能找到一些与「异构多核」设计相关的蛛丝马迹 , 目前来看 , 向「异构」结构转变确实是 X86 平台提升能效比的重要方向 。
架构是芯片设计的基础 , 芯片性能除了依赖半导体工艺的提升 , 也需要架构的不断优化与升级 。 面对制程工艺推进困难的现状 , 把研发力量集中在芯片架构升级上自然成了各家的共同选择 。
随着苹果前 Mac 系统架构总监杰夫·威尔科克斯回归老东家英特尔的消息落地 , 这场新时代芯片大战的赢家又充满了悬念 , 而激烈的竞争催生出的更强芯片算力 , 终将为消费者、创作者甚至更多的行业受益 。
文章图片
M1 Pro/Max 两款芯片并不是新款 MacBook Pro 唯一的亮点 , 翻开电脑 , 这块在屏幕亮度、对比度等显示素质方面几乎可以看齐售价 4 万元 Pro Display XDR 的 mini-LED 屏幕 , 也是苹果「炸场」的自信所在 。
文章图片
mini-LED 初次为大众所熟悉 , 应该来自于苹果在 4 月发布的 12.9 英寸 iPad Pro , 其搭载了一块 iPad 历代以来最「亮眼」的屏幕——既亮得起来、又暗得下去 。
亮眼的关键 , 是藏在屏幕下那超过 10000 颗的 mini LED 灯珠 。
文章图片
从成像原理来看 , mini LED 像是 LCD 屏幕的一种技术改良 , 它将传统背光版上的 LED 灯珠缩小成了和头发直径差不多大小的 LED 晶粒 , 原本只有几百颗灯珠覆盖的背光板变成了上万颗密密麻麻的小亮点 。
灯珠数量提升了 , 便可以划分出更细致的「控光区域」 , 该亮时亮 , 该暗时暗——这也是让黑色显示得更加纯粹的秘密 。
以 iPad Pro 的 XDR 屏幕为例 , 它有超过 2500 个背光分区 , 相比之下普通 LCD 屏幕只有几十个 ,背光分区更多 , 明暗过渡的层次自然也更加丰富 。
▲ 三星的 mini-LED 显示器
mini-LED 在大屏显示领域的普及速度要更快一些 , 包括三星、华为、TCL 在内的电视厂商们在 2021 年都有推出相应的 mini-LED 电视、显示器产品 , 与 OLED、LCD 产品相比 , mini-LED 在亮度和对比度等方面都各有不小的优势 。
mini LED 平衡了 LCD 对比度低、大尺寸 OLED 亮度低的问题 , 但若要把它作为当下屏幕最优解还为时过早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