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人性的自律,没给Keep自由( 三 )


使用之初 , Keep上的教程和健身周边产品比较受欢迎 , 所以除了线下课程 , 周超当时还接连买了滚轴、瑜伽垫、弹力绳、健身手套 , 但现在他都不再复购了 , 因为性价比不高 。
健身教练徐东有同样的感受 , 产品性价比不高 , 对比专门的电商平台 , 徐东表示 , “Keep的产品不只是在Keep上面卖 , 很多产品其实就是代工厂生产 , 在同样产品的情况下 , 拼多多和淘宝更便宜一些 。 ”

反人性的自律,没给Keep自由

文章图片
图4/7

(Keep、京东、淘宝瑜伽垫价格对比)
徐东观察身边的朋友 , 健身初期 , 大家都有在Keep上购买产品的经历 , 但在对比了其他电商平台后 , 就再也没买过了 , “购买的人群也是也是健身小白吧 。 ”
会员、广告、产品三大支柱 , 和Keep副总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 , 向媒体描绘的“A、B、C”三象限相关 。 一款健身产品 , 使用时间长 , 可替代产品多、壁垒不高 , 这是Keep在产品性价比不高之外 , Keep挑战的是行业根本性难题 。
产品没有壁垒 , Keep的社区氛围远不及流量更大的综合性平台 。 以周六野为例 , 这位博主在Keep上的粉丝数量大概为B站的一半 , 同一条关于“O型腿、盆骨前倾、小腿外翻”的动作矫形视频 , B站的播放量几乎为Keep的7倍 。

反人性的自律,没给Keep自由

文章图片
图5/7

其实在看似简单清晰的商业模式背后 , Keep正面临着挑战 。
2019年以来 , Keep开始断舍离做减法 , 其中AI、海外、户外、跑步等多条业务线解散 , 员工压缩至600人左右 。 Keep的场景延伸的线下门店 , 如今布局几乎都在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 , 在北京工作的周超告诉我们 , Keep的线下店有一阵子有不少 , 但现在收缩了不少 , 而且在他看来 , 线下门店教练并不令人满意 , 去的人比较少 。
在融资造血上 , Keep也随着资本创投圈进入寒冬 。 懒熊体育报道称 , Keep同年4月份寻求融资 , 5月份 , 近2年未获得融资的Keep官宣完成8000万美元的E轮融资 。 但好在今年年初 , Keep迎来了3.6亿美元的F轮融资 。
Keep的存在 , 是健身小白们的训练的起点 , 也是Keep能拥有巨大的健身群体流量的理由 , 但却不得不面临一个更基础现实的互联网问题——流量变现难题 。
健身行业 , 向来对如何留存用户感到苦恼 , Keep的线上课程 , 同样被用户吐槽得千疮百孔 。 仅仅凭借随时可进入退出的线上视频 , 用户的会员习惯恐怕一时间很难养成 , 付费内容的复购率一旦被证明存伪 , Keep的持续盈利能力很难不被质疑 。
线下交锋 , Keepland尴尬出局?
几年前 , 互联网思维悄无声息地渗入健身行业 , Keep带着互联网光环入局健身行业 , 互联网+健身房的组合模式 , 创造出一众新型健身房 , 比如乐刻运动、超级猩猩 , 但近来 , Keep的线下之路显得颇为尴尬 。
据东莞证券研究所研报数据 , 2020年终端门店数量排名前十的国内健身品牌分别为中田健身、乐刻、金吉鸟、快快智能健身、英派斯健身、动岚健身、威尔仕、超级猩猩、一兆韦德、银吉姆 , 门店总数达到2722家 。
排名前十的榜单中 , 新型健身房中乐刻和超级猩猩门店数分别位列第二和第八位 , 唯独没有Keep的身影 。
去年 , 乐刻和超级猩猩对外公布数据 , 乐刻和超级猩猩在全国分别开出600家、123家的门店规模 , 同时不断更新的门店布局计划 , 但相较之下 , Keepland作为Keep的线下运动空间 , 线下之路就显得颇为坎坷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