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位费超李佳琦、薇娅,竟是虚拟人?明星社死,大品牌很受伤,移情虚拟偶像


坑位费超李佳琦、薇娅,竟是虚拟人?明星社死,大品牌很受伤,移情虚拟偶像

文章图片
图1/1

文 / 徐美娟
从顶流偶像吴亦凡到著名音乐家李云迪 , 再到华语乐坛天王王力宏 , 刚刚过去的2021年 , 明星“翻车”的消息未曾断过 , 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品牌解约事件 , 和明星影视作品遭遇禁播、删减、打码 。
当各类爆炸性的明星负面新闻充斥市场时 , 虚拟偶像赛道逐渐热闹起来 。 品牌或是陆续签约虚拟偶像做代言人 , 或是推出品牌自创虚拟形象代言人 , 渐成风尚 。
此外 , 虚拟偶像的商业变现能力也不容小觑 。 艾媒咨询《2021中国虚拟偶像行业发展及网民调查研究报告》显示 , 2020年中国虚拟偶像核心产业规模为34.6亿元 , 同比增长70.3% , 预计2021年将达到62.2亿元 。
那么 , 虚拟偶像是否也做好了接棒真人明星影视作品的准备?
“近几年一些虚拟人物所拍摄的电影 , 票房还是非常之高的 , 但让虚拟人物在影视作品领域完全替代明星是不可能的 , 只能是部分替代 。 ”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对时代周报采访人员表示 , “但是 , 虚拟偶像在衍生品、形象代言、演唱会、直播电商等领域 , 基本上已经可以做到9成以上的替代 。 ”
明星“塌房” , 虚拟偶像成品牌新宠
2021年12月28日 , 随着王力宏被曝出婚内行为不端 , 汽车品牌英菲尼迪宣布与王力宏解除合作 , 而这距离王力宏成为其代言人只相隔了35小时 。
放眼2021年 , 品牌因明星人设崩塌而宣布与其解约似乎已成为常事 。 从郑爽、吴亦凡、李云迪到王力宏 , 随着众多明星相继出现道德问题 , 这些明星代言的品牌也受到极大影响 。
以郑爽事件为例 , 突如其来的代言人风波直接让Prada股价下跌1.7% 。
面对高昂的代言费用和明星的不可控风险 , 越来越多品牌将目光投向虚拟人物 。 2021年8月 , 国民品牌100年润发官宣虚拟偶像“翎Ling”为代言人 。 作为次世文化2020年打造推出的国潮虚拟人 , “翎Ling” 已经与特斯拉、奈雪的茶、Keep等品牌达成了深度合作 。
除了签约虚拟人物成为品牌代言人 , 大量品牌也开始推出自己独创的虚拟人物形象 。 以读书郎为例 , 在与王力宏解约之后 , 不到5小时 , 迅速官宣了全新代言人AI小郎 。 而在此之前 , 国产彩妆品牌花西子推出虚拟形象“花西子” ,欧莱雅推出中国虚拟偶像“欧爷”和“莱姐” ,麦当劳推出虚拟形象“开心姐姐”等 。
“虚拟明星可以避免塌房风险 。 ”张毅对时代周报采访人员表示 , “并且 , 虚拟偶像更能吸引以90后、00后为主导的消费群体 。 ”
此外 , 虚拟偶像的商业变现能力也不容小觑 。 以国外虚拟网红Lil Miquela为例 , 在Instagram上拥有300多万粉丝 , 先后为Chanel、Supreme、Calvin Klein等国际品牌拍过广告 , 曾与特朗普、Rihanna一同入选《时代》年度“网络最具影响力人士”的榜单 。 据媒体报道 , 在2019年 , Lil Miquela的收入约有7600万元 。
而诞生于2012年的洛天依 ,2020年5月1日 , 亮相淘宝直播间 , 直播在线观看人数一度高达270万 , 近200万人打赏互动 。 有传言 , 作为国内最早盈利的虚拟偶像 , 洛天依淘宝直播坑位费(即单个商品上架费)高达90万元 , 比传闻中李佳琦、薇娅等头部主播还要高 。
据《2021中国虚拟偶像消费市场调研报告》显示 , 有62.31%的消费者有可能为虚拟偶像代言的产品买单 , 还有9.78%的消费者选择肯定会买单 , 这都显示出了虚拟偶像产业极大的前景 。
“2022年 , 我们会看到更多的知名品牌大量使用虚拟偶像 , 甚至培育自己的虚拟偶像 , 虚拟偶像这个产业势必会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增量价值 。 ”张毅对时代周报采访人员表示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