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数字人“扎堆”亮相 商业化仍艰难探索
来源:中国经营报
本报采访人员 曲忠芳 李正豪 北京报道
虚拟偶像、智能助理、数字员工、虚拟大学生……各种各样的虚拟数字人 , 近两年来密集出现在各大社交平台 , 并参与到我们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中 。 《中国经营报》采访人员注意到 , 尤其在“元宇宙”概念大火的背景下 , 越来越多的企业向虚拟数字人领域试水和布局 。
AI(人工智能)数字人提供商追一科技相关人士向本报采访人员透露 , 2021年“元宇宙”概念火热 , “对虚拟数字人领域来说也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作用 。 ”作为未来元宇宙交互生态的重要一部分 , 数字人的社会认知和市场需求维度都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 , 除了传统的文娱游戏消费领域 , 在企业级市场 , 数字人也开始逐步落地应用在服务、营销、导购等一些业务场景 , 但整体来说 , 数字人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 , 产业大爆发还需要技术与行业融合 , 拓展更多场景 , 这需要一定的时间 。
市场研究机构量子位《虚拟数字人深度产业报告》指出 , 预测到2030年 , 我国虚拟数字人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2700亿元 。 该报告将虚拟数字人划分为“身份型”和“服务型”两类 , 前者的市场规模预计为1750亿元 , 占主导地位;而服务型虚拟数字人的总规模则超过950亿元 。
针对虚拟数字人的发展现状及商业化前景 , 本报采访人员采访了多位从业人士和第三方专家 。 业界普遍认为 , 得益于技术进步及社会认知度提升 , 虚拟数字人在营销、服务等功能场景中已显现出一定的优势 , 各领域的头部企业都在试水或布局 , 但虚拟数字人产业在实现规模化、商业化方面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 。
重点渗透场景:营销、服务
追一科技前述人士告诉采访人员 , 该公司涉足虚拟数字人服务是有一定的发展路径的 , 团队主攻的是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NLP) , 最初向客户提供文本语义智能理解 , 之后拓展到智能语音理解 ,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客户需要一个真人的形象 , 因此公司形成了智能语义、语音和视觉的AI全栈服务 。 “在交互型数字人中 , 真人形象带来的体验最好 , 市场需求潜力也最大 , 目前追一科技已经在金融、电信、政务等领域落地了真人形象交互型的数字人 。 ”比如在银行、税务等服务场景里 , 虚拟数字人能够7×24小时在岗服务 , 解决标准化的答疑工作 , 对于企业客户来说能够减少人力成本 , 提高工作效率 , 同时其比较生动的真人形象能够拉近与用户的距离 。
号称“清华大学首个原创AI虚拟学生”的华智冰 , 在2021年引发了业界的不少关注 , 其使用的是小冰框架 。 小冰公司CEO李笛在2021年9月时公开表示 , 在近一年里用户使用小冰框架创造出的AI人约有1700万个 。 采访人员了解到 , 通过小冰框架生成的各种AI数字人具备唱歌、作诗、绘画、聊天等多种人类特征 , 已在金融、零售、汽车、地产、纺织等领域实现落地应用 。
除了to B领域的企业级应用 , to C市场的虚拟数字人渗透更为明显 。 比如在2020年由次世文化打造的国风虚拟偶像“翎_Ling” , 在2021年已经与十几个品牌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商业合作 , 还参与了央视综艺 。 与其合作的一家互联网健身服务平台内部人士告诉采访人员 , 此次合作在95后年轻群体中得到较好的反响 , 帮助品牌拓宽了目标受众群体 。
商业数据公司克劳锐在《虚拟代言人的品牌营销价值洞察报告》中指出 , 与欧美市场相比 , 国内虚拟数字人起步稍晚 , 大致在2020年开始进入加速发展期 , 这从大部分虚拟人在主流社交媒体的注册时间集中于2020~2021年也可见一斑 。 虚拟代言人对真人的替代性不断增强 , 越来越多的品牌营销与虚拟代言人深度结合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