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业绩罕见下滑,优衣库也扛不住了?( 二 )
变化不止是疫情 , 有业内人士认为 , 国产新品牌崛起带来的竞争压力 , 也让中国市场不再是天然的避风港 。
柳井正曾公开表示“(本地品牌增长的)影响可能出现” 。 熟悉各国服装市场的罗兰贝格日本合伙人福田稔 , 也曾表示“中国本土品牌正在提升实力” 。
在男装、女装两大赛道 , 目前中国市场还找不到能与优衣库分庭抗礼者 , 从历年双11榜单看 , 优衣库在中国服饰市场头部位置依旧稳固 。
根据久谦中台数据 , 2017-2021年 , 优衣库连续五年蝉联天猫女装年销售额排行冠军;男装板块略逊一筹 , 2017-2019年和2021年 , 优衣库均位列天猫男装年销售额排行亚军 , 2020年位列第三 。
但在内衣等单品细分赛道 , 近年来优衣库受到了新国货品牌不小的冲击 。
2020年前后 , 新国货内衣“三巨头”Ubras、蕉内、内外开始爆火 。 在2021年天猫双11品牌排行榜上(以销售金额计) , Ubras、蕉内分别拿下内衣行业第一和第三 , 优衣库位居第二 , 内外排在第六 。
线下方面 , 内外目前已经在全国23个一二线省会城市开出了近100家门店;Ubras当前的门店数在10家左右;蕉内于2020年底在深圳开了首家门店 , 上海首个门店也于2021年9月26日正式开业 。
为什么优衣库活下来了?
受到疫情影响的不止是优衣库 , 诸多海外快时尚品牌陷入关店潮 , 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线下撤退之势 。
西班牙快时尚巨头Zara母公司Inditex集团在2021年初宣布 , 将关闭旗下Bershka、Pull&Bear和Stradivarius三个品牌在中国的所有实体门店 , 仅保留官网和天猫店继续运营 。 目前 , Bershka、Pull&Bear和Stradivarius在中国仅存约12家门店 , 而一年前这三大品牌在中国共有180多家门店 。
美国服装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日子一样不好过 。 美国快时尚品牌Urban Outfitters和Everlane , 在2021年先后退出中国市场;Gap集团旗下品牌Old Navy , 在2020年宣布正式关闭中国市场所有销售渠道;美国青少年服装品牌Forever 21于2019年申请了破产 , 陆续在中国、日本等市场关店退出 。
为何会出现上述撤店潮?业内人士认为 ,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疫情的影响 。 疫情影响下 , 线下门店客流减少 , 线上消费习惯养成 , 迫使服饰快时尚品牌加速线上渠道布局、提高数字化能力 , 那些在大环境急速转型期掉队的品牌自然日渐式微 。
而优衣库能够在撤店浪潮中“独善其身” , 或得益于其在电商及数字化领域布局较早 , 以及致力于追上甚至引领年轻群体的消费潮流 。
优衣库早在2008年就推出网络旗舰店 , 开始实行新零售发展模式 。 优衣库旗舰店会根据消费者的收货地址选择最近的仓库进行配送 , 消费者也可以在不方便购物时在线上下单 , 选择门店自提服务 , 比如说在甲地下单、到乙地取货 。
后来 , 优衣库又先后上线了小程序、推动线下门店数字化 , 并在2021年上线了数字化服务StyleHint“衣点灵感” 。 迅销集团在最新财报中也表示 , 要“致力拓展全球电子商务”、“整合网路商店与门店为业务核心 , 加快相关体系的建设” 。
在产品上 , 柳井正也一向注重以数据为导向 , 他要求公司必须通过商品电子标签 , 每周实时监控订购单及库存 , 并按此来进行生产 。 这让优衣库在疫情期间 , 虽然线下门店效益受到影响 , 但电商业务涨势明显 。 2020财年 , 优衣库日本电商收入大涨29.3% , 优衣库国际电商收入上涨20% , 极优电商销售增幅60% 。
优衣库之所以能在渠道端反应迅速 , 背后依靠的是强大的供应链能力 。
供应链是快时尚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 事实上 , ZARA、H&M、优衣库和GAP四大全球快时尚巨头 , 践行的都是SPA(Specialty retailer of Private label Appare)商业模式 , 即从商品策划、生产到零售一体化控制 , 最大限度地控制仓库、物流和管理成本 , 从而加速供应链运转 , 对市场进行快速反应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