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新基民“踩坑记”( 二 )


下午2点半 , 92年出生的姜妍准时收到了某微信公众号的推送 , 收到指令后 , 立即执行 。 在过去的三年里 , 这种情境在姜妍的生活中不断上演 。
2021年12月31日 , 姜妍的基金账户总金额为1万5千元 , 亏损金额1千元 。 “我最赚钱的时候也不过几百元 。 ”姜妍小声嘟囔着 。
2019年的一天 , 姜妍无意中看到一本名为《定投十年财务自由》的书 , 想要实现财务自由的雷达立刻启动了 。 当时白酒板块正火热 , 板块估值修复后迎来结构性繁荣 , 市场持续向好 。 姜妍不会炒股 , 便选择了买白酒基金 。
选基金是个技术活儿 , 姜妍不想花时间和精力在上面 , 便从知乎上搜寻相关回答比较好的人 , 顺势关注了他的微信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也比较给力 , 每天下午两点半准时更新 , 买不买 , 买什么 , 加仓还是减仓都标注得明明白白 。 最初 , 姜妍只投入两千块钱小试牛刀 , 发觉收益不错后 , 就把投入金额增加到了8千块钱 , 2021年增至1万5千元左右 。
不止如此 , 姜妍坚信“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道理 , 保持仓位分散 , 一通操作后 , 账户中的基金数量增至20多只:传媒、军工、消费、白酒、互联网、建筑……不同板块应有尽有 。 同时 , 市场中出现的基金类型也几乎囊括其中:指数型基金、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QDII……
“我只知道指数基金、股票基金和债基 。 LOF、QDII是啥?我是跟着公众号买的 。 ”姜妍说 。
也不怪姜妍不了解 。 2021年 , 基金行业出现了不少名目繁多的品种:公募Reits、FOF-LOF、MSCIETF、双创50ETF……连此前一度沉寂的FOF基金也在这一年迎来快速增长 。 不少投资者纷纷以“尝鲜”的心态跟风购入 , 未予细究 。
不过 , 2021年下半年开始 , 姜妍对“闭眼无脑买”的状态有些厌烦 , 陆续在基金投资中加入自己的判断:特别不了解的行业不买;已重仓的行业不买 。 同时 , 她对基金的操作频率也随之减少 , 觉得公众号的推送有道理便操作 , 无法说服自己的便按兵不动 。
复盘2021年 , 姜妍认为 , 市场大盘整体不好是自己基金亏损的主要原因 。 不过她也觉得持仓过于分散也是亏损原因之一 。 当然 ,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自己缺乏一定的判断能力 。 因此 , 2022年她打算开始学习相关的基金知识 , 建立起自己的基金投资逻辑 。
有趣的是 , 2021年底 , 姜妍发现 , 公众号作者的投资也在亏损 , 亏损数额达上万元 。
“我觉得这个人可能不太行 。 但我不知道该怎么买 , 你有可推荐的公众号么?”
搏一搏 , 单车变摩托
与王新宇和姜妍相比 , 98年生人许楠简直是个冒险家 。 2021年底 , 许楠的基金投资总金额为1千元 , 亏损300元 。
“我的基金全都是超高风险的 , ‘人菜瘾大’说的就是我 。 反正也没投多少钱 , 搏一搏 , 说不定单车变摩托 。 ”许楠自嘲道 。
2020年 , 许楠发觉买基金已经成为朋友们的重要谈资 。 这一年 , 公募市场增长彷佛按下了加速键 , 2020年底规模已增至20.16万亿 。 投资年限在1年以内的新基民占比32.04% 。 3个月后 , 这一数字提升至41.96%(数据源自《公募权益类基金投资者盈利洞察报告》) 。
眼看周围讨论基金的人越来越多 , 许楠不甘落后 , 申购了自己的第一只基金 。
许楠的工作与基金行业联系密切 , 相应地 , 对基金的了解也比较多 。 因此在挑选基金时 , 她充分分析了基金公司的规模、基金的规模以及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等诸多因素 , 最终选择了一家大型公募公司中规模大、收益排名靠前的基金 。 “那会儿以为自己对基金知识很了解 , 挑了半天 , 发现自己是精准地在高点买入 。 所以尽管后续板块大涨 , 我也没赚多少钱 , 也就一杯奶茶的收益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