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行走》:有关行走的各种问题,答案都在这本书里( 二 )


这本讲述行走的小书从人类的行走史讲起 , 逐步讲到人类行走的身体机能 , 以及我们对身体行走 , 对于身体和大脑的益处 。 作者还论述了各种行走方式 , 如城市行走 , 创造行走 , 社会行走 。 在这本轻薄的小书中 , 对于行走这件事情 , 可以说是从历史缘起 , 到内在原理 , 再到行走的各种方式 , 由内而外 , 由表及里地进行了分析、论述、总结、描述 , 算得上是一本关于行走的小百科全书了 。

应该说 , 这本以行走为主题的科普书 , 绝对有别于各种现在开始行走世界这么大应该去走走一类的心灵鸡汤小品 , 甚至因为里面引用了多数的科学试验描述科学试验成果 , 令人觉得严谨有余 , 略显枯燥 , 但相信读者看完这本书以后 , 会对行走这件事产生一种由内而外 , 由表及里 , 深入透彻的了解与认识 , 以前我们或许都是终日行走 , 但从未关注过行走这件事 , 但读完这本小书后会对行走这件事产生全新的认识 。
2
了解行走的有关知识 , 对于我们提高生活质量也有很大帮助 。
毕竟 , 散步有益于每个人的身心健康这件事 , 已经被人类数千年的生活实践证明过了 。
“饭后百步走 , 活到九十九 。 ”这种民间俗谚的科学程度虽然还有待证实 , 但唐代名医孙思邈就曾在《摄养枕中方》中说过:食止行数百步 , 大益人 。 南朝齐梁医药学家陶弘景也说:“饮食不可坐与卧 , 欲得行步务作以散之” 。

唐代诗人裴度曾做《傍水闲行》诗 , 充分表达了散步之乐:“闲余何处觉身轻 , 暂晚朝衣依水行 。 鸥鸟亦知人意静 , 故来相近不相惊 。 ”
日本有森林玉的传统 , 在树林中全神贯注地行走感 , 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 身心沉浸在美丽的风景中 , 对行走者的身心都能起到很好的放松、舒缓、疗愈作用 。

在当代 , 科学家们以严谨的科研态度 , 用实验的方式进一步证实了行走对于我们的身体的诸多好处 。 科学家们请多位老年人分组进行步行实验 , 请参与人员每周三次进行中等强度的团体步行 , 一年后 , 研究人员发现通过这种步行运动 , 老人们的大脑结构都有所增强 , 行走对于改善消化道、延缓大脑衰老 , 都起到很好的效果 。
还有科学家通过对亚马逊丛林705名提斯曼人的研究发现 , 这些以行走作为唯一交通方式的提斯曼人在心脏健康指标数据上 , 比最健康的西方国家的状况还要好上不少 。
科学家们认真研究了提斯曼人的日常 , 他们每天要花费数小时从事体力活动 , 而且要依靠长途行走来采集食物 , 打猎 , 钓鱼等活动 。 这种每天以行走为主要行动的高强度运动日常 , 有效保护了他们的心脏 , 使他们免受心脑血管疾病的侵害 。

3
人类的行走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 从东非大裂谷出发 , 分散到非洲大陆各个角落之后 , 跨越了亚欧大陆 , 最终散布到北美洲 , 南美洲 , 亚太地区 , 我们可以说 , 人类的行走史也是人类的发展史 。 行走之于人类的意义重大 , 更是每个人每天生活中的日常 。
有人说 , 现在都市人的生活只是在移动的盒子 , 汽车各种交通工具内和静止的盒子各类建筑物 , 比如家 , 比如公上班单位之间切换这话有点儿过于悲观 , 在这两个盒子之间 , 我们还可以选择走出去去看外面的风景 , 行走是欣赏一个城市风景最好的方式 。

现代城市中蕴含了无数行走的可能性 , 现在随着各种街心公园 , 社区 , 公园甚至口袋公园的不断增加 , 也为我们的行走创造了更多的美好环境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