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逸枫:上海大都市圈横空出世!九城成最大赢家!( 四 )

其一是高铁与铁路 。 上海铁路枢纽目前有沪宁通道、沪杭通道等共5条铁路引入 , 枢纽内有273 km支线和专用线 , 并经过南翔编组站集结 。 有上海站、上海南站、上海虹桥站3个主要客站 , 芦潮港集装箱中心站及北郊、桃浦、闵行、杨浦等货运站 。 目前 , 上海至大都市圈辐射城市的高铁通勤时间及班次详情如下 。

结合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和《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 , 上海将新增沪苏湖铁路西向辐射苏浙环太湖流域及安徽方向、北沿江高铁联系苏北、沪舟甬通道联系宁波方向 , 形成“五个方向、十二条干线”的线网布局 。 目前 , 连接上海湖州 , 拉近安徽与上海距离的湖苏沪高铁已获批 。

提升宁波城市地位 , 对构建我国沿海南北大通道意义重大的沪甬跨海铁路(又名上沪嘉甬城际铁路) , 处于工可研阶段 。 而北沿江高铁南通(启东)-上海(崇明)段 , 已经纳入江苏“立体交通规划” , 列入2021-2035年开工项目 。 此外 , 2018年开工的南沿江高铁、已获批复的盐泰锡常宜铁路(设计时速350公里)、南通段已经在建的通苏嘉甬铁路 , 都是上海大都市圈内和苏南关系较大的高铁线路 。

上海大都市圈产业合作

为提升上海服务辐射能级 , 共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 《方案》指出 , 持续深化上海“五个中心”核心功能建设 。 持续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和上海文化等四大品牌 , 推进上海大都市圈协同发展和城郊融合型乡村振兴 。

《方案》提出要共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 , 集中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 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 , 推动产学研用联合攻关 , 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

同时 , 要持续推进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 , 提升制造业产业链水平 , 围绕长三角共同打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等世界级制造业集群 。

为强化政策协同制度衔接 , 共享公共服务普惠便利 , 《方案》要求全面实施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管理 , 促进长三角全域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致相当 。 提升异地公共服务便捷度 , 争取实现全部统筹区和主要医疗机构两个全覆盖 , 完善异地就医协同监管体制和运行机制 。

同时 , 还要共同营造良好就业创业环境 ,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推动医疗卫生资源优化配置、加快推进区域养老服务合作、促进体育产业联动发展、提升区域文化协同发展能级、打造世界级高品质旅游目的地、合作提升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水平 。

上海大都市圈金融创新

围绕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 《方案》提出 , 上海将推动上海证券交易所加强服务基地建设 , 支持优质新型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 支持依法合规发起设立主要投资于长三角的各类产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 。 完善区域性股权市场 。

完善专项建设债券、绿色债券、自贸区债券、创新创业债券发行机制 , 推动区域专项债发行常态化制度化 。 《方案》还提出 , 上海将与浙江省共同建设期现一体化油气交易市场 , 合作建设国际油品交割基地 。 推动建设长三角产权交易共同市场 。

培育完善各类产权交易平台 , 探索水权、排污权、知识产权等初始分配和跨省交易制度 , 逐步拓展权属交易领域与区域范围 。 《方案》还注重发挥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虹桥商务区三大重点区域的引领带动作用 , 并提出了明确要求和任务 。

在高标准建设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方面 , 《方案》要求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前沿领域 , 建立以关键核心技术为突破口的前沿产业集群 。 扩大电信、保险、证券、科研和技术服务等重点领域的投资自由 。

如何来打造创新共同体?最关键的是要着力完善区域创新的治理体系 , 要破除制约创新共同体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 。 建议四个 , 促进上海大都市圈发展 。 其一是要打破区域壁垒 , 推进技术共研 , 探索建立跨区域的政产学研的合作机制 , 组建跨区域的研发团队 , 联合开展科技攻关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