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炮轰团车“大概率是骗子”,团车反怼“别把自己当先知”
_原题是:5000万美元就能造车?李想炮轰团车“大概率是骗子” , 团车反怼“别把自己当先知”
采访人员/吴丹若
编辑/杨程
拥挤的新能源汽车赛道 , 又有玩家入场 , 这次是位熟悉的陌生人 。
1月16日晚 , 理想汽车(02015.HK/LI.US)创始人李想在其个人微博转发一篇团车(TC.US)宣布造车后CEO闻伟接受媒体采访的内容 , 炮轰其刷新了创业者的底线 。
李想表示 , “那些指望找到超级救世主的创业者 , 那些指望能通过打开任督二脉的创业者 , 最后找到的普遍是骗子 , 或者大概率自己是骗子 。 居然还有人可以把这种观点对外公开讲出来 , 真是刷新了创业者的底线 。 ”
李想批评的团车 , 一周前公告宣布入局造车 , 首款车定价在10-20万元 。
1月17日 , 团车CEO闻伟通过个人微博回应李想质疑:“没想到万里长征迎面第一枪来自李想先生 。 除了节奏和耐心您是不是忘了眼光和判断?冯思翰(大众中国CEO)被反怼不就是当初看走了眼喷得太早?所以谁也别把自己当先知 , 也别成为自己最记恨的那拨人 。 ”

文章图片
图1/1
团车CEO称“造车门槛不高” 有5成以上“胜算”
新能源汽车正从蓝海转变为红海 。
造车新势力品牌已经历过一轮大浪淘沙 , “百团大战”只剩下少数头部企业;传统车企大象转身 , 砸重金发力新能源;小米、百度、华为等科技巨头也争相涌入……团车在这个时间点宣布造车 , 底气何来?
关于团车自身造车的原因 , 闻伟在1月14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 “看到‘蔚小理’刚开始造车时 , 其实就有冲动了 , 但当时条件还不成熟 。 真正下定决心是在2021年下半年 , 经过撮合 , 我们和行业内顶尖的团队开始接触 , 看到了造车成功的可能性 。 ”
对于造车的时机 , 闻伟表示 , 市场容量还有机会 。 “我们认为新能源汽车行业还有两年的窗口期 , 现在造车的门槛还没有很高 , 市场还可以接受新企业进入造车行业 。 ”
根据闻伟的说法 , 他造车的信心主要来自一个100多人的外来团队 。 在闻伟描述中 , 这个团队具有20多年的造车经验 , 可以承担包括产品规划、工程开发、智能驾驶在内的几乎所有造车流程;可以做2000万元以上的车 , 也可以做5万元以下的车 , 包括商用车、物流车;能将新能源汽车的造车周期从36个月缩减到18-24个月;把一款车的量产成本缩减到5000万美元左右 , 此前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在NIO Day向媒体表示 , 造车门槛已经上升至400亿元 。
闻伟称 , 该团队已经拥有半成品车型 , 团车的第一款车将会从这些半成品车型中选一款 , 定价会在10万元-20万元之间 , 预计在今年下半年开启预售 , “第一款车采用成熟方案、成熟技术、成熟供应商 , 产品本身质量、品控是完全成熟可控的” 。
“我觉得至少有五成以上的胜算 。 ”闻伟称 , “我们第一款车失败了也没关系 , 3个月能再做一款 。 ”
李想炮轰“大概率是骗子” 业内持怀疑态度
汽车分析师刘昊告诉红星资本局 , “闻伟对这个团队的描述超出了当前行业的普遍认知 , 是李想认为‘大概率是骗子’的主要因素之一 。 能如此明显得降本提速 , 业内都没听说过这么‘顶尖’的团队 。 ”
“关于造车的细节 , 闻伟说得很模糊 。 按照他的说法 , 外来团队负责造车 , 团车负责卖车 。 ”有汽车行业人士向红星资本局表达了对团车造车的疑虑 , “但造车不是简单拼凑两个团队就能成功的 , 而且团车的企业风格也让业内持怀疑态度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