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 一个更值得关注的“信号”是 , 作为国家产业发展顶层设计之一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 , 将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 , 在此背景下 , 瞄准传感器、量子信息、网络通信、集成电路、关键软件、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新材料等战略性前瞻性领域 , 提高数字技术基础研发能力 。 显而易见 , 国家顶层设计对软件业 , 尤其是“关键软件”发展尤为重视 。
“特别在当前的行业背景下 , 必须通过对基础软件、工业软件的研究和开发 , 逐步完成‘国产化’升级 , 摆脱技术上的依赖性 , 提高产业链供应链质量 。 ” 汪俊良分析 , 针对信息技术服务领域拓展、工业技术软件化推广、创新型软件人才培养方面 , 国家的顶层设计为软件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力点 。
实际上 , 在此之前 , 关于成渝两地数字经济的发展 , 尤其是软件业发展已经引发业内广泛关注 。 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副院长程飞去年底在成都参加一场大数据产业主题会议时表示 , 成渝地区目前缺少“数字能力驱动城市” , 例如 , 在软件开发行业上 , 成都与重庆两地都表现出明显的产业优势 , 从岗位维度能够发现 , 两地在技术人才方面形成一定的优势互补 , 可充分利用这种人才优势上的互补 , 在软件开发行业中寻求相互协调的差异化发展 , 对此 , 他建议 , 两地在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的基础上 , 根据职业岗位及人才队伍的差异进一步加强人才匹配 。
区域“产业合力” 人才培养须加强校企联动
对成都、重庆、西安三地软件企业而言 , 供需清单上的100条供需信息无法涵盖三地更大范围的产业合作资讯 。 那么 , 未来如何构建一个参与企业更多、产业协作更强、行业聚焦更广的软件产业跨区域合作机制?这或可成为三地软件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探索 。 毕竟 , 优质资源要素的跨区域配置能够更好地构建一个地区的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 , 软件产业间的“抱团发展”胜过“独善其身” 。
还有一个背景值得关注 。 当前 , 成都正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 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产业构成 , 据公开统计数据显示 , 2021年1月-11月 , 成都市软件产业新引进52个重大项目 , 签约总投资达1271.8亿元 。 和国内其他数字经济发达城市相比 , 成都在产业规模、细分领域、技术创新等领域尚存在一定的差距 。
“在优势方面 , 随着目前国家政策的扶持、产业发展的战略布局、特别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打造 , 能够进一步促进成渝两地形成产业合力 , 可以预见 , 两地软件产业的发展将迎来一个快速上升期 , 但劣势不容忽视 , 与北、上、杭、深等城市相比 , 成渝目前的产业合力尚处于孕育期 , 各地软件园、创业园的打造还需整体布局、通盘考虑 , 避免产能内耗 , 人才外流问题仍然存在 , 需要通过政策倾斜、薪资调整等 , 进一步增强本地软件产业对优质人才的吸引力 。 ”汪俊良说 。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还指出 , 协同推进信息技术软硬件产品产业化、规模化应用 , 加快集成适配和迭代优化 , 推动软件产业做大做强 , 提升关键软硬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 。
在汪俊良看来 , 软件产业发展壮大 , 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
“成渝地区软件产业领域企业应借助国家出台的数字经济政策利好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东风 , 通过高校与企业的深度对接 , 进一步加大对软件人才的培养力度 , 从而汇聚更多的优质人才 , 逐步形成区域人才优势 , 对于一些深耕软件人才培养的高校而言 , 应通过对产业趋势、行业技术的研究 , 继续拓展与区域内优质企业的合作路径 , 为双城经济圈发展打造更为优质的人才储备池 。 ”汪俊良说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