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不再寂静

探火探日探月、太空商业游开启、电影摄制组首次上天……从20世纪60年代的“新边疆” , 到如今各国、企业争先布局的“新前沿” , 寂静的太空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迎来最热闹的一年 。
过去一年太空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场景也让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全球合伙人于占福印象颇深 。 “2020年疫情刚发生时 , 我们当时就判断涉及人员流动、餐饮、旅游、零售等场景的行业受到的影响会非常大 , ”他说道 , “而在一众行业中 , 航空航天制造业则属于受疫情影响较小的行业 。 ”
不仅如此 , 由于疫情影响 , 地面基建领域的投资受到了冲击 , 但投资太空基建从2020年以来势头愈发迅猛 。
在于占福看来 , 太空探索技术在2021年集中式爆发有巧合因素 , “无论是各国探月探火探日的计划 , 还是去年底等待25年之久的‘鸽王’韦伯望远镜的发射 , 其实这些项目早已在不同的时间点启动 。 只是在这两年里 , 各个项目都碰巧进入到了一些关键的突破期 。 ”
但他也强调 , 要推动太空探索的技术进步或者实现突破 , 则需要很高的技术含量 , 往往涉及长期和巨量的投资 , 项目宏大且坚定 , 因此 , 疫情当前 , 这一行业的韧性依旧非常强劲 。
下一个投资前沿?
在2021年 , 国际空间站(ISS)迎来了等待14年之久的“科学”号(Nauka module)实验舱 。 “科学”号实验舱的到来 , 对于老旧的国际空间站而言 , 能为空间站宇航员开展科学实验提供更大空间 。 由于美国、俄罗斯、欧洲的多项太空任务都与国际空间站对接 , 使得国际空间站变得异常拥挤 。 扩大空间 , 已成为国际空间站的当务之急 。
4月29日 , 国际空间站迎来了中国独立自主建造运营的载人空间站 。 此后有6位中国宇航员先后进入太空 。 截至2021年12月30日 , 中国全年航天发射任务全部完成 , 航天发射次数达55次 , 位居世界第一 , 发射次数和航天器数量再创历史新高 。 于占福认为 , 过去一年中国在航空航天领域取得的各种成绩说明 , 中国在全球航天体系里按照自己既定的时间表走得非常精确 。
2021年也见证了富豪们对太空探索的热情 。 当马斯克一手创建的SpaceX公司在2020年成为首家将宇航员送入预定轨道的私人科技公司后 , SpaceX在2021年开始涉足越来越多与太空相关的“第一次” 。 比如 , 在2021年1月24日 , SpaceX又一次刷新历史 , 用一枚猎鹰9号火箭一口气把143颗卫星送上太空 , 打破了印度PSLV火箭于2017年创下单次运送104颗卫星的纪录 。 9月中旬 , SpaceX又将世界上第一批全平民机组人员送入太空轨道 , 进一步为太空旅游行业打开了大门 。
尽管马斯克本人在2021年并未亲自进入太空 , 但这并不妨碍他的亿万富翁同僚们、同时也是竞争对手 , 进入太空 。 去年以来 , 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和英国亿万富豪理查德·布兰森(Richard Branson)、贾里德·艾萨克森(Jared Isaacson)就先后进入太空 。 据悉 , 马斯克本人也预订了未来的维珍银河太空之旅 , 只是他会选择何时升空尚不清楚 。
瑞银集团就在2021年5月预计 , 到2030年 , 太空旅行市场规模可达30亿美元(约合190亿元人民币) 。
布莱斯太空CTO卡里萨·克里斯滕森(Carissa Christensen)早就嗅到了“太空经济”的魅力 。 他表示 , 两种新型投资者的到来为行业带来了变化:首先 , 亿万富翁群体对太空充满热情 , 正在尝试用新业务实践改变市场;其次 , 风险投资由于成本过高鲜有涉足太空经济的状况也在发生改变 , 可重复使用的火箭零件降低了发射成本 , 小型卫星也逐渐发展 , 并在数据经济时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