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科技型国企的混改转型路

在天津滨海高新区海洋科技园的DW智慧化工厂内 , 一排排金刚线切片设备的机器人不知疲倦地重复着自己的动作 , 它们切出的G12太阳能单晶硅片代表了当今世界大尺寸光伏硅片切割工艺的最高水平 。 在这座工厂旁边 , 一个同等规模、智能化程度更高的工厂正拔地而起 。 建成后 , 这个当前全球单体最大的光伏硅片制造基地产能将达4亿片/月(50GW) 。 “这都是集团混改后的最新成果 。 ”TCL科技高级副总裁、天津中环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沈浩平说 。
自2020年12月30日完成股东工商登记变更 , 从市属国企到民营控股公司 , 一年来 , 天津中环电子信息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环集团”)收入翻番 , 利润倍增 , 职工队伍面貌焕然一新……亮眼成绩的背后是这家科技型企业多年来坚持制造业为本、实施科技创新厚积薄发的结果 , 而国企混改带来的体制机制变革也被视为重要催化剂 。
混改赋能效益倍增
2020年7月 , 拥有60多年历史、在通信仪表领域创造了多个“新中国第一”的中环集团完成混改摘牌 , 引入战略投资者TCL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TCL科技”) , 并于2020年12月底完成了股东工商登记变更 , TCL科技成为100%控股股东 。
一年多来 , 在“上坡加油、追赶超越、全球领先”的理念推动下 , 中环集团实现业绩稳步增长和产业扩张 , 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 数据显示 , 2021年前三季度 , 中环集团实现合并营业收入298.11亿元 , 同比增长108.9%;净利润32.38亿元 , 同比增长348.8% 。
“混改是最重要的催化剂 。 ”中环集团党委书记左斌说 , “混改后 , 企业主要经历了经营体制三大转变 。 一是转换领导机制 , 建立健全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二是转换决策机制 , 赋予企业经营决策自主权;三是转换激励机制 , 建立市场化的、有效的激励制度 。 ”
效果立竿见影 。 2021年2月 , 总投资约150亿元的单晶硅材料G12晶体智能工厂项目落地宁夏银川 。 “从谈判到落地不到两个月 , 决策效率得到很大提升 , 真正让企业回归了市场 。 放在过去 , 仅决策过程可能就要长达半年至一年 。 ”中环集团副总裁秦克景说 。
作为中环集团旗下的核心上市公司 , 天津中环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环股份”)实现了企业管理者十几年来的梦想——市值破千亿元 , 年内涨幅一度超100% 。 中环股份2021年三季报显示 , 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收290.9亿元 , 同比增长117.5%;净利润32.8亿元 , 同比增长190.2%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 , 中环半导体股价较年初上涨了约56% , 若以2020年年报披露持股数为基准 , 原国有二股东所持股权可实现约23.4亿增值 , 在获得资本市场认可的同时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
沈浩平说 , 在过去的体制下 , 公司营收和利润以求稳为主 , 面对政策和市场机遇往往不够敏感 。 混改后 , 在公司管理层几乎没有变动的情况下 , 通过经营理念转变 , 迅速激发活力 , 成功实现业绩倍增 。
中环集团旗下另一家上市公司天津普林电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天津普林”)的变化同样明显 。 在混改前 , 天津普林的业绩低迷 , 长期维持在盈亏平衡点 , 过去十年间曾两次戴上了“ST”的帽子 。 “混改就像一针强心剂 , 给天津普林带来了新气象 。 新的机制、新的战略、新的管理流程和经营模式……彻底改变了过去人们固步自封的念头 , 清除了发展障碍 , 企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 ”秦克景说 , “今年大宗商品原材料持续涨价 , 放在往年亏损将不可避免 , 但今年不仅没有亏损 , 还能实现营收、利润双双大幅增长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