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也纷纷表示自己有过在其他平台结交到投缘的网友 , 最后成为微信好友的经历 。 “对我来说 , 其他平台基本都是适用于搭讪聊天的场所 , 而最终目的都是‘加个微信’ 。 ”陈妮妮认为 , 相比于微信 , 其他平台的聊天往往会因为信息接收延迟而戛然而止 , “像我最近登录贴吧 , 发现我上个月私信的一个楼主 , 上个星期才回我消息 , 而我又是隔了一周才给他回的消息 。 ”
确实 , 虽然互联网可以社交的应用有很多 , 但没有一个能与微信相提并论 。 2022年1月微信在举办的微信公开课会上没有披露微信相关用户数据 , 但在2021年微信公开课上 , 张小龙公布了几组数据:每天有10.9亿用户打开微信 , 3.3亿人进行视频通话 , 7.8亿人会进入朋友圈 , 1.2亿人发表朋友圈 。
蚍蜉虽小 , 能撼树否?
微信的国民App地位至今无人撼动是事实 , 众多试图瓜分微信流量的平台与微信的体量相差甚远 , 但这并非就说明微信可以高枕无忧 。
QuestMobile数据显示 , 这两年的春节假期 , 移动社交、短视频、手机游戏和在线视频占据了用户绝大部分时间 , 总使用时长比例高达71.5% 。 其中 , 短视频增长最为明显 , 抖音人均单日使用时长已经达到了101.5分钟 。

文章图片
图5/5
图 / 2017-2021年微信、QQ和抖音全网月活人数对比 来源 / 易观千帆
无论从用户使用时长 , 还是用户规模数据来看 , 位居第一的微信相较后者都存在着增长不足的问题 。
同样是QuestMobile数据 , 在中国移动互联网2021年Q3 TOP 10细分行业用户规模中 , 虽然以微信为主的即时通讯依旧以109406万MAU位列第一 , 但同比增长率只有1.6% , 而用户规模位居第二的综合电商的同比增长率则有9% 。
QQ的月活跃账户数等多项数据也是逐年下滑 , 除了因微信熟人太多被暴露而主动选择QQ的年轻人 , QQ甚至都没能留住过去的老用户 , 即便很多人的青春都与QQ紧密相连 。 对于微信来说 , 并不排除以后遭遇QQ境遇的可能性 。
一方面 , 随着元宇宙概念的兴起 , 意味着日后社交的场景和载体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 而微信 , 恰恰与“元宇宙”格格不入 。 社交元宇宙意味着 , 在社交场景中 , 是一个与现实平行、实时在线的虚拟世界 。 而“虚拟”从不是微信的标签 , 对于微信来说 , 与熟人捆绑的现实身份是其能号召社交领域的一把利器 。 “能够打败微信的肯定不会是第二个微信 , 而是一个新物种 。 ”产品经理周案如是说道 。
另一方面 , 微信自己也有了强烈的危机感 。 2021年9月起 , “互联互通”成了互联网的热度词汇 , 在工信部有关业务部门的引导下 , 移动互联网长达近十年的“信息孤岛”时代被打破 , 随之迎来的是“互联互通”时代 。 对于手握流量池的腾讯来说 , “拆墙”所带来的的影响显而易见 。
“阿里巴巴和字节跳动必然喜闻乐见 , 特别对于没有社交基因的阿里巴巴来说 , 互联互通意味着微信的流量优势不再局限于腾讯生态 , 淘宝也可以坐享其成 。 ”周案认为 , 互联互通对于阿里巴巴的来说 , 可以瓜分到微信截住的庞大流量 , “对于微信来说 , 流量必然被稀释 。 ”
此外 , 在去中心化和垂直化大趋势下 , 体量庞大的微信虽能截住流量 , 但并不一定能控制住流量 。 在互联互通以及用户自助选择背景下 , 促成很多具备社交功能的应用也在分食微信的流量 。
内外夹攻之下 , 微信也要想着应变的措施 , 无论是各大兼备社交功能的应用进攻 , 还是尘嚣甚上的“元宇宙”威胁 , 甚至是互联互通的互联网时代大背景 , 微信这棵大树都不得不摇晃几下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