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唐建筑还得去日本?为啥日本的传统文化保留的这么好?( 二 )
\n
(起于我国的兰陵王入阵曲 , 今属日本雅乐)
\n \n马未都曾比对中国人跟日本人对待古代瓷器的态度 , 感叹说 \" 我们可能是因为家大业大 太富有了 所以拿什么都不当事儿 对这些东西理解也不够深 。 日本由于地域褊狭 过去的文化都是外来的 所以对文化反而特别尊重 \" 。 这话是有道理的 , 同为东亚文化 , 中国的文化延续时间长 , 并且还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 但是说到亚洲文化 , 世界其他地区的人第一印象更多的是日本 , 而不是中国 。 这和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完整继承和开拓性的创新有着紧密的关系 。
\n \n政策法规健全
\n
古建筑和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核心是完善文物古迹保护法律体系 。 20 世纪70 年代以来 , 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保护运动发展蓬勃 。 到80 年代 , 各国的保护运动已普遍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纳入到城乡发展的总体规划 , 并推行了文化遗产管理制度改革 , 成效显著 。
日本在这方面起步很早 , 19 世纪的明治初年 , 日本开始了对于文化遗址保护的立法 , 并且称之为“文化财” 。 1871 年颁布《古器旧物保存方》 , 之后又制定了《古社寺保存法》(1897) , 《失物法》(1899) , 《国宝保存法》(1929) , 《古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保护法》(1919) 《重要美术品保存法》(1933)等 。 日本的文化遗产保护法经历了从单一法律到法律体系的完善过程 。
\n \n日本将文化财富按有形和无形来划分的做法 , 至今被联合国在文化遗产划分上采用 。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 这个法典中划定了文物保护单位及文物点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 明确规定县 , 区政府将文物博物馆事业经费 , 文化维修经费 , 文物征集经费等文物事业专项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 并随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而逐年增加 , 年度城市建设维护费安排不低于2%的经费专项用于文物维修 。
\n \n有效利用与管理
\n
文物古建筑和历史环境中保存着历史的信息 , 继续着原有的功能是最有利于文物的利用方式 。 日本的历史建筑基本上都是在保护的同时合理地利用 , 他们称之为“活用” 。 一般来说 , 政府的大型文物建筑大多用来做博物馆 , 图书馆等 。
比如 , 为了再现东京的历史 , 日本政府出巨资兴建了江户博物馆 。 博物馆的屋顶是日本古典建筑风格 , 但一走近它就会感到其现代气息 。 上了数十个台阶以后来到一个平台 , 平台上桥墩式的巨大支柱托起一座七八层的建筑 , 从平台乘电梯可以直达博物馆内 。 一层到七层是各种各样的展室 , 江户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技、武士和市民的生活 , 近代东京的文明开化、产业革命、关东大震灾、市民文化 。 而社会团体所有的保护建筑则一般仍然延续着原来的用途 。
\n \n\n
(江户博物馆中立体的“江户上河图”)
\n \n随处可见的历史博物馆有两种作用:一是传统文化使日本人了解自己的历史 , 在精神上没有失去自己的家园 , 从而产生自信和面对未来不失前驱的勇气;二是传统文化丰富了日本人的精神世界 , 提高了日本人的生活质量 。
\n \n保护形式多样化
\n \n
日本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 。 主要分为三种 , 第一种是政府保护 , 一般是针对重要的文物建筑(日本称“文化财”) , 完全由政府出钱 , 政府管理 。 二是民间社团保护 , 即针对一些相对次要或社团所有的文化遗产由社团出钱及管理 。 例如寺庙等 。 但是国家也有相应的管理制约 。 三是私人保护 , 在政府的帮助和支持下 , 由私人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管理 。 但是也相应地有制度上的约束 , 例如不得改变建筑的原貌 。 同时政府也提供修复和保护技术上的支援 。 多种形式的管理方法即使政府有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关注重要的城市文化遗产 。
本国的保护到位了 , 日本的文化输出也随之提升 。 日本作为一个发达国家 , 不需要向发展中国家一样\"积极融入\"国际秩序 , 反而可以保持自身的一些特质 , 不必耗费那么多心思去学\"国际化\" , 因为日本本身就是国际秩序的引导者之一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