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七十万年中国人类进化历程,《万里走单骑》第二季走进周口店遗址

 
回溯泱泱华夏,自从二百万年前人类诞生在中华大地起,文化根脉便有了生生不息的传承。70万年前的北京人为什么被举世瞩目?二三万年前的山顶洞人何以成为我们的祖先?1月23日(本周日)21点档,酒鬼酒独家冠名的《万里走单骑》第二季将在浙江卫视播出第六期节目。本期节目,“万里少年团”单霁翔、周韵、肖央、牛骏峰以及飞行嘉宾阎鹤祥来到北京周口店遗址,探寻东亚地区早期人类起源的摇篮,追溯“北京人”从“1.0”到“5.0”的进化历程。
 

探寻七十万年中国人类进化历程,《万里走单骑》第二季走进周口店遗址

文章图片
 
王府井商业街里的古人类遗迹?“万里少年团”体验“新洞人”生活日常
本期节目中,“万里少年团”首站来到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址地下博物馆。穿过现代化的商业街,从未想过百年“潮流聚集地”王府井的地下竟深埋着一段史前故事。“老单”单霁翔还注意到,2万年前的古人类早已经在如今寸土寸金的王府井进行露天烧烤,成为最靠近我们现代人的“北京人4.0”古人类。
 

探寻七十万年中国人类进化历程,《万里走单骑》第二季走进周口店遗址

文章图片
 
为了探寻“北京人”的前世今生,“万里少年团”又从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迹转移至周口店遗址。在这里,他们回溯了“北京人”的各个进化版本演变,还在探寻洞穴的过程中迎面碰上了“北京人2.0”——昵称“壮壮”的阎鹤祥,并在壮壮的饰演下,和他一起体验20-10万年前“新洞人”的日常生活。从人工用火、打制石器到制作项链、兽皮披肩,“万里少年团”在模拟“新洞人”的过程中,也不断提出疑问:他们佩戴的装饰品是出于爱美之心还是作为身份的象征?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体现出怎样的发现与发明的进步意义?一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和一万年以来的新石器时代又有何区别呢?
 

探寻七十万年中国人类进化历程,《万里走单骑》第二季走进周口店遗址

文章图片
 
随后,“万里少年团”化成三组分头行动。周韵与中国科学院古人类研究专家高星来到猿人洞遗址。在1929年“北京人”第一颗头盖骨化石发现处,高星提到头骨化石是了解古人类形态特点和体质发展水平最重要的证据,因此第一颗“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既是周口店发掘的突破性进步,也是中国古人类学研究的里程碑。
 

探寻七十万年中国人类进化历程,《万里走单骑》第二季走进周口店遗址

文章图片
 
而在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复旦大学考古学教授高蒙河为牛骏峰和阎鹤祥详细讲解了“北京猿人1.0”与“北京山顶洞人3.0”的面部演变差异,解读了70万年前的“北京人”到几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发生了怎样的体质进化?为什么说古人埋葬逝者不仅表明中国有了最早的墓葬?还证明了“智人”阶段人类产生了寄托哀思的情感?那么,这些著名的头盖骨化石是怎么被发现的?其中又经历了怎样的坎坷曲折?后来头盖骨化石究竟是怎么遗失的?又如何引发了对这一“世纪悬案”的“世纪末寻找”?
七页作文纸手写材料如何申遗成功?“万里少年团”探寻周口店遗址保护奥秘
在中国数以百计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周口店遗址虽然不是中国最早诞生古人类的地方,但却发现了自70万年以来从“北京人1.0”到“新洞人”2.0 ,再到“山顶洞人3.0”各个不同时期人类连续在这里生存的证据链,代表了中国远古时代人类进化之路上的诸多里程碑阶段,被誉为东亚地区早期人类起源和发展的摇篮,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力。正是因为如此,当1987年中国申报第一批世界遗产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主动邀约,点名纳入。当时,只用了七页作文纸手写的申请材料就被批准了,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申遗故事?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