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dle入华九年由盛转衰,该被说一无是处吗( 二 )


Kindle入华九年由盛转衰,该被说一无是处吗
文章图片

Kindle电子书商店
索尼阅读器之所以图书资源不够丰富 , 部分原因是没能打通出版社的中间环节 , 当时大部分传统出版社对于电子阅读这项新生事物还是坚持保守观望的态度 。 尽管亚马逊公司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零售商 , 掌握着美国每年图书销售业务30%的市场份额 , 但它没有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强迫出版社支持Kindle , 而是凭借其强大的数字版权管理系统吸引出版社前来“入伙” 。
Kindle是一个封闭、专享的技术系统 , 类似于苹果公司开发的iOS智能手机操作系统 。 在Kindle系统下 , 用户既不能在其他设备上阅读电子书 , 也无法与他人分享 , 更不能打印 , 虽然这种限制对用户来说是减分 , 但对出版社而言 , 却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电子书的盗版风险 。 毕竟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 , 数字音乐、电影领域里的盗版传播现象已经非常严重 , 对内容生产方的利益伤害极大 , 因此亚马逊强大的数字版权管理系统相当于给出版社支持Kindle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 提供了急需的安全感 。
书籍的拟象与阅读的仪式感
无论西方还是东方 , 读书自古以来都是少数群体的权利和需求 , 虽然谷登堡在欧洲发明活字印刷术后 , 书籍也能被普通人购买阅读 , 毕竟很少人会养成长期阅读的习惯 , 进入现代社会以后 , 情况依然如此 。 所以 , Kindle阅读器的目标客户群体从来不是位于金字塔下层的普罗大众 , 而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知识分子、白领或者商务人士 , 甚至成为彰显个人身份与品味的道具 ,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Kindle阅读器后来会越来越多地被当作礼品消费 。
一位网友在听说“Kindle或退出中国市场”后所发的微博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五年前 , 已经踏上教育公司创业路的我 , 一面感慨着梦想和现实的差距 , 一面奔波往返于中国的各大城市 , 跑客户、做项目 。 高铁上、酒店大堂里 , 捧着Kindle读管理、读商业、读名人传记便成了日常 。 一边读书 , 还一边想象着周围的人们向这位儒雅中年商务男投来的艳羡目光 。 ”
亚马逊公司最初对Kindle阅读器的产品定位就是单一的阅读功能 , 相比于苹果公司的iPad , Kindle几乎没有其他娱乐功能 。 为此 , Kindle专门采用了“墨水屏”——一种接近于纸质书显示效果的电子材质 , 为用户模拟实体书的质感和阅读体验 。 这种“墨水屏”没有任何亮度 , 即使用户在阳光下阅读也不会出现反光 , 避免眼睛长时间盯着屏幕而感到疲劳 。
Kindle入华九年由盛转衰,该被说一无是处吗
文章图片

一位读者正在阅读kindle电子书
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在1976年出版的《象征交换与死亡》一书中 , 根据事物符号的制造风格 , 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三个时期:古典的仿造时期、工业化的生产时期、当前的拟象时期 。 套用鲍德里亚的理论 , 如果将书籍看成一种符号 , 三个时期分别对应三种不同的符号形态:在古典时期 , 珍贵的羊皮纸《圣经》就是对这本具有唯一性的神圣之“书”的仿造;到了工业化时期 , 书籍得以通过现代印刷术被复制生产;在后现代数字语境下 , Kindle阅读器其实就是书籍本身的拟象 , 营造出一种超真实(比现实更加真实)的气氛 。
Kindle阅读器为用户提供的拟真阅读体验带来了全新的视觉感受 , 就连翻页这个小动作也会在二维屏幕上体现出拟真效果 , 它虽然是数码产品 , 却能让用户获得传统阅读行为的仪式感 。 “我看正经书用Kindle , 不正经的书就用手机” , 这位网友的留言证明了Kindle阅读器在数字时代作为书籍拟象的不可替代的意义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